闵行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与模式的探索
2009-12-04龙一芝
龙一芝
生命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现实境况对教育提出的全新命题。它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本研究根据生命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使命,从实施生命教育的不同路径着手,在推进生命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将其规划为四种基本课型,即主题教育型、综合探究型、学科融合型、社校互动型,各自的课程功能和定位不尽相同,特点与实施途径各异。
一、主题教育型
(一)主要特征
主题教育型课程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主题切口小,针对性强;教育时间相对集中,时间安排相对灵活;教育主题与各年段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匹配;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注重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合作性。
(二)课程目标
主题教育型课程旨在:整体规划,形成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序列;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序列;学生能初步掌握必要的知识与生存技能,能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课程内容
主题教育型课程划分为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三大主题模块,课程内容涵盖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内容。
(四)课程实施
主题教育型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尤其指主题目标和内容鲜明的生命教育课。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传统的节日、纪念日活动,以及仪式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
〖案例〗上海市花园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统整和丰富了已有的主题序列,呈现出这样几个亮点:一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学校从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角度出发,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编写教材,使学生既成为教材的学习者,又成为了教材的创造者。二是将主人公“园园”贯穿校本课程。“园园”是花园学生的形象代表,她活泼、可爱,身上有优点也有不足,她的成长过程代表了花园学生的成长过程。三是形成了前后连贯的、更为科学的主题序列。他们整合了学校原有的德育教育主题,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进行挖掘、梳理与提升,形成了五个年级的20个主题。如一年级的“真高兴,我是小学生啦”,五年级的“我自信,我是花园毕业生”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初步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花园学校主题教育型校本教材:《我在花园中成长》。
二、综合探究型
(一)主要特征
综合探究型课程的特点在于:课程形态以直接经验为主,无论是学科课程已经涵盖的生命教育领域,还是未曾涉及的范畴,综合探究类课程都可以介入;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方式灵活、多样,评价方式自主、多元。
(二)课程目标
综合探究型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技能与认知等得到综合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生存技能,感悟生命价值,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三)课程内容
综合探究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生活适应方面:培养生活习惯,学会与人相处,调适生活态度,调节自我情绪等;伦理道德方面:培养道德思考能力,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实践;生理健康方面:认识人体结构,认识营养健康,倡导健身运动,学会预防疾病;生涯发展方面:了解个人特质,开发自我潜能,培养学习态度,规划个人生涯。
(四)课程实施
综合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以课题研究和探究活动两种途径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师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活动则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且具有社会时代特点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课例〗闵行区浦江三小顾华平老师——“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
本课的教育线索在于,让学生了解果蔬名称及其生长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热爱生命的意识。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先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些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瓜果蔬菜,引发其对农业的浓厚兴趣;然后在基地工作人员的介绍和指导下,学生们亲手种植果蔬苗;制订计划,定期观察果蔬苗的生长情况,写下观察日记。这样,在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与生命有关的知识,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尊重并珍惜生命。
三、学科融合型
(一)主要特征
学科融合型课程的主要特点:该课程类型需要在各学科已有资源中进行挖掘和组织;课程组织形式随学科不同有所区别,其组织形式是随着学科的变化而变化的;可在不同学科中展开,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可以发掘出生命教育的资源,所以生命教育可以在不同学科中同时展开。
(二)课程目标
学科融合型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使不同学科都成为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平台,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熏陶下,从各个角度理解生命教育,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挖掘各学科生命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合到整个生命教育的系统中。
(三)课程内容
学科融合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显性课程中关于生理、健康和安全、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知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隐性课程中关于生命教育的作品、题目、人物和故事。
(四)实施途径
学科融合型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有:挖掘既有各学科课程(主要为文科课程)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生命教育内容框架中;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实施生命教育;采用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案例〗北桥中学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学科贯彻生命教育的原则与要求。教师们通过反复的摸索与反思,探寻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依据学科独有的人文特点,对教材的解读视角和鉴赏策略进行转换并灵活运用;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现代学校生活中的禁毒教育,讲述历史的兴亡、更替、发展、进化,以古鉴今,聚焦现实;地理教师更强调人文内涵,在内化生命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健康的环境意识、人口意识、能源意识、节约意识;在数学学科,他们给应用题“安”上一双生命的眼睛,“以精心设计数学应用题内容为支点,渗透学生常见常用的生命知识,以期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社校互动型
(一)主要特征
社校互动型课程的主要特征:可利用的生命教育的资源比较丰富;注重营造和谐、愉悦的社区教育生态环境;学校、家庭、社区间的合作能使生命教育的开展形成合力。
(二)课程目标
社校互动型课程的目标包括:营造和谐、愉悦的社区教育生态环境;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运行机制;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方法与途径
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的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具体措施:充分开发与整合社区课程资源;成立由学校、家庭、社区代表组成的生命教育议事会,统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
〖案例〗江川路小学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制订了社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使学校、家庭、社区在实施生命教育中形成了合力。一是分类整理,最大程度上挖掘社区资源。江川路小学根据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对江川街道所属的各里委、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做了详细调查,将社区生命教育的有效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资源划分为医疗、科技、环境、法制、消防等若干类,并和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有效互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大环境。二是内外兼修,建立新型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学校打破了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方式,积极邀请社区相关单位参与,建立了“三方”联动会议制度,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研讨会。与此同时,学校内部建立了年级组生命教育课程分项目运行制度,建立了课程研究和实施的扁平化管理网络。三是拓宽途径,创新课程实施方法。学校积极创设网络平台,开展了“项目研究网上行活动”,使生命教育课程通过校园网与社区、家长进行充分互动;通过网络构建分项目融合互动的团队合作模式,由年级组直接与家长、社区商讨、决策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还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居家安全》教育系列影像教材的编写。
上述有关区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是我们结合前期我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而进行的总结与反思,它对我区各实验学校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由于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与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上海,201100】
责任编辑/杨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