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和抚育者的关注
2009-12-04梅仲孙
梅仲孙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对个体情感的健康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心理学家一直强调儿童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把他们间的相互作用看作是情绪和认识发展的基础”[1]。其中照料者的关注,对形成婴儿的依恋安全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婴儿提供愉快的照料者的行为,常常使婴儿“产生积极的感觉和亲密的感情”[1]。孟昭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依恋安全感形成的意义。她写道,依恋安全感是“一种儿童与成人感情联结的心理背景,它成为儿童与别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环境的‘安全基地。建立起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在两个重要方面对人格完善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倾向和能力,使自身在顺应性和灵活性上成为适应良好的人;另一方面是儿童的认知、智慧和创造性的最大发展,可能使自身成为进取、胜任和聪颖的人”。
本文就婴儿依恋感形成和抚育者的心态等问题做一研究,为建立婴儿培育新模式提供某些操作性的实例。
(一)婴儿依恋需要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中国民间育儿传统中,普遍认为对初生婴儿的照料,最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吃饱、穿暖、睡足。有关育儿“三字经”中写道:“要睡好,要吃饱,体健康,顶重要。”在这种育儿观念的影响下,抚育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投入于喂奶和饮食营养调节安排以及大小便早期培训上,而忽略了婴儿早期交往需要的满足和彼此信任感的建立。在养育方式上,年轻夫妇的心态和动作一般比较急躁、生硬和粗糙,缺乏耐心、温柔和细致。这种育儿模式,按其性质来说,带有某些生物学模式的影响,将婴儿视为初生的小动物,似乎只有生理性的需求,而忽视了他具有早期的心理性、社会性的需求。上述观念,在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观念中,也有存在。例如弗洛伊德也认为,“婴儿生来就具有要求满足的生物学本能”,儿童对食物需要表现为“力求感觉的满足”。他还认为在婴儿期,“吃的活动是使婴儿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根源”。为婴儿喂食的过程,这是“精力投入”的过程。因此,在20世纪前中期,美国许多儿童发展专家和父母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儿童喂食的研究上。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按时间表喂还是按儿童的要求喂?什么时候从奶喂转为瓶喂?如何从瓶喂到用杯子喂?这些研究后来证明,儿童对亲人依恋的强度,并不是与一种简单的方式如喂食等物质需要满足次数联系的。事实上,根据哈罗的实验研究,母婴联结的源泉在于接触的舒适。他认为,即使是灵长类动物,“与食物相联系的愉快并不是父母与婴儿依恋联结的基础”。那究竟什么是婴儿依恋感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呢?新弗洛伊德派认为,是“富有感情的、始终一贯的、可信赖的和柔合的方式照料”。艾里克森提出:“婴儿期内关键的发展就是建立对别人的信任感。一直能体验到养育满足的婴儿,就能成功地通过这个发展阶段,而没有这种体验的婴儿,就可能缺乏对别人基本的信任感。”孟昭兰教授也认为,依恋感形成于婴儿与成人交往过程中的感情交融,这种交融的“关键变量是成人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反应”。她要求抚育者“能始终不渝地听取婴儿的信号,正确地解释和理解这些信号,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依恋问题专家安斯沃思指出:成人对婴儿发出的感情信号的敏感性,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成人对婴儿信号的敏感性的不同,导致婴儿对他们发出的信号的效果信任程度和对成人的依赖程度的不同”。
婴儿与成人在早期交往中,由于1岁以前尚未获得语言交流功能,所以婴儿与成人心理沟通的桥梁常常用微笑、哭泣、转头、手指与注视等表情和行为动作来进行感情性信息传送。在这信号传递中,婴儿用哭泣来作为呼唤成人陪伴的武器,具有显著的唤醒效果。哭声作为饥饿、疼痛、寒冷等状态来呼唤成人对他的注意和照顾,使他离开那些对他来说具有危险的有害刺激,达到解除痛苦的目的。新生儿早期反射性微笑和全身性活跃,用来唤起抚育者爱抚,也具有情感交流性的价值意义。而新生儿的视觉反应,却常常为抚育者所忽略。
我对新生婴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研究中,发现新生婴儿情绪交流需求表达,除了有声的哭泣以外,还有无声的视觉信号,这种视觉信号作为携带情绪信息,具有它独特的信息传送交流功能。这种功能,如果引起成人的关注,就有可能成为婴儿与抚育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结的媒介,成为依恋感形成的重要机制。
(二)婴儿依恋感形成的内在机制和抚育者的视觉反应
依恋是个体对另一个个体寻求并企图保持在身体和心理上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心理归属和精神联结,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它是个体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人的一生。
有关研究表明:依恋感形成有一个发展阶段,它可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明确期和伙伴行为期。婴儿期正处于前依恋和依恋建立时期。从依恋对象的选择来看,有关研究认为可以分四个阶段,即出生至3个月,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至6个月,为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6个月至2岁为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2岁以后为目标调整伙伴关系阶段。它形成的内在机制源于对婴儿需求的觉察、认同、悦纳和满足。其中,对婴儿视觉信号觉察的敏感度,对其信号传递信息判断的准确度,抚育者对此需求的认同受纳度以及满足度,在婴儿依恋感形成建立阶段,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参与抚育孙子晓杰的过程中发现,他在出生的头几天,除了对母亲有亲昵行为外,还在第3天上午当护士来看他时,用小手将护士的衣角抓住,使护士感到奇怪和喜悦,也用手去拍拍宝宝表示亲热。5天后的下午,当我去看望他,用手抚摸他时,他也将小手把我的手握住。这种依恋性的行为动作,明显具有无条件的性质。
小杰1~2个月大时,我多次发现他吃饱奶汁后一个人躺着有时要哭,而当我们走近他或坐在他身边时,啼哭就立即停止了,还以微笑与全身性的欢乐活动来给予应答。到二个月时,较为明显地出现了有要求成人给予关注、关怀的欲望,并还有与成人对话的要求。当我坐在他身旁看书时,他显得不太安静,如果我将头转向于他,注视着他,并且与他做对话式的“交谈”时,他不仅安静下来,还向我微笑,用“咿呀学语”的方式与我“对话”,显得十分高兴。那笑脸相迎的神态,给人以自然、天真、甜蜜的感觉,似乎不是我在喜欢他,而是他在喜欢我。他以这种婴儿特有的童真的微笑,吸引我去喜欢和关注他,他主动地抓着我去与他对话。这就告诉人们,新生婴儿的依恋感有其先天性、自然性和本能性。他从生理生命降生的那刻起,精神生命也同时降生了。他生理饥饿需要喂饭,他精神饥饿需要抚爱和关怀。我做过一个统计,他在这阶段的啼哭约有1/3是生理饥饿和机体不舒服而引起的,而有2/3是孤独、寂寞而引起的。他生理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对母亲的依恋,而精神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对母亲和抚育者的依恋。按依恋印刻现象的研究来分析,生理饥饿不满足,就以啼哭来呼唤母亲喂奶,而精神饥饿不满足,就有可能使天然性的带有本能性的依恋行为消退。成长以后,那天真的依恋行为将不可能再出现,留给人的可能会是冷淡和冷漠。如果对初生婴儿早期带有本能性的依恋需要给予及时的满足,有可能使他的本能性的依恋与社会性、习得性的依恋结合起来,使个体依恋感的发展更带有自然性、天真性、丰富性以及真诚性。
婴儿在2~3个月时,有要求成人抚摸和亲吻的欲望。新生婴儿在一个月时,由于身体的柔弱和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以躺睡为主,而到2个月以后,我们注意到如果他醒着,假如见到有人出现在他旁边,他会伸伸小手,似乎要人去搂抱。这是他机体要求更多的接触、抚摸以及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活动要求的表现。我在主动搂抱他时,他手舞足蹈地显得特别高兴。我想婴儿的笑和手足欢乐性的活动,正是婴儿身心满足感、愉悦感的反应。个体的依恋感就在这种温馨、柔情、关注的怀抱中成长。成人抚抱正是在他需要活动,而自身机体难以独立活动之间,即在2~6个月之间,这个阶段抚育者的抚摸、拥抱和搂抱,不仅可以给婴儿以更多的温暖、体贴和肌肤接触,还可以扩大他的视野和增加他的活动量。在这个阶段,我认为多亲抱有百利而无一弊。虽然有人认为婴儿早期不宜多抱,多抱会增强他的依赖性。但根据我的研究,婴儿早期在他尚未形成独立性活动能力之前,时时处处要求依靠成人的关怀,这种依恋性正是婴儿个体发展的一个阶段性心理特征,依恋,某种程度产生于依赖之中。
婴儿早期的依赖,包含有信赖、安全、归属、可靠、保护等多种正向心理成分。今天,成人依从婴儿,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使他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内在的交往模式,感受到他有需求时,有人在关注他、体贴他、抚爱他,这有可能深刻地影响安全感、归属感和对人的依赖感的形成。如果忽略了这个阶段的依从、依赖和依靠,不仅直接影响依恋感形成的速度、力度和强度,而且还会造成焦虑、淡漠、易怒、多疑、不满等种种心理性疾病和情感性贫乏症的产生。我认为情感性交流、情感性发展、情感性培养,萌芽于婴儿的早期培育,让他在人生最初的起跑线上,就赢得关怀和信赖。
根据我的研究,婴儿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开始得很早,早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抚育者与婴儿的种种交往,包括注视、微笑、亲吻、搂抱等都是一种情感性信息的传送。热情传送和冷漠苛刻,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定势模式,会影响儿童未来对人生、社会以及人类世界的种种态度。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抚育晓杰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他的依恋感的形成和抚育者的心态研究。
(三)抚育者的心态和抱的研究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传鼎提出要从小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他写道:“热情是一种强烈、稳固而深刻的情感。这决定一个人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一个人的热情,来自儿童期的基本感情欣赏。没有喜悦,就没有热情。”为此,我对婴儿成长中的喜悦特别关注。据我观察,婴儿从出生后第一个月起,就有喜悦的表现。当他睡醒后,就有微笑的表情;在摇篮车中,他感受到强度适宜的柔光,收听到节奏和谐的乐曲,显得高兴、欢乐、活跃。到2~3个月时,有明显的以定向反射为基础的探求欲出现,那时候他似乎对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有兴趣和好奇,这成为这个阶段种种表情的优势反应。我只要一有空就主动地陪伴他,对他注目、微笑、对话、抚摸、亲吻、搂抱,还抱到他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玩玩。有人认为从小要做规矩,要进行习惯的训练。我认为这阶段许多行为习惯尚未形成,也不可能马上形成,做规矩要尊重其自然规律,大小便习惯的训练一般要到10个月之后。10个月之前,对婴儿热情、亲近,及时关注、主动关怀应是第一位的。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要求抚育者充分发挥关注的视觉效应。晓杰出生4~5个月时,喜欢到户外去活动,我认为这正是探求欲发展的表现,应当给予充分的满足。让他在户外看到绿色的小树,过往的行人,飞驶的车辆;让他感受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当他听到小鸟在鸣叫时,我就抱他到鸟笼旁边,让他仔细观察,静静欣赏。我发现他的小眼睛睁得大大的,十分专注,这对他未来欣赏自然、探求自然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想,婴儿的精神生活中,应该从小印刻有绿化的世界、明媚的阳光和鸟语花香的氛围,他看到这一切,会出现一种满足的、兴奋的笑。婴儿的笑,正是他通向情感世界的钥匙;婴儿的笑,正是他与外部世界良性交融的一种愉悦感的反应。应当让他及早地生活在绿色和谐的世界中,积极地去满足他感知丰富世界的合理要求。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和抚育者的关注心态有密切的关联性。下面是我在跟踪观测过程中记下的一篇研究性日记,题为“抱的研究”,现抄录如下,供研究者参考和批评。
“我每天抱晓杰2到5次,时间半个小时至3个多小时。虽然在时间上不算最多最长,但舒服度、亲切度和满意度也许超过他人。因为抱有抱的学问,抱有抱的科学和艺术。”
为什么要抱,以怎样的态度去抱,大有讲究。主动抱还是被动抱,喜欢抱还是不喜欢抱,享受抱还是尽责抱,其中的差别很大。民间俗语说:“宁挑千斤担,不抱肉疙瘩。”这反映了一种消极性的心态,我们应以积极性的心态去搂抱婴儿。
我抱晓杰是喜欢抱,看到他可爱,想到他的成长,特别感到早期抱是一种培养特殊情感的特殊方式,也是建立亲切依恋感的最佳方式,是给他以安全、抚爱的一种传送方式,又是全方位保护他、满足他身心需要的一种基本途径。同时,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尤其见到他的微笑、亲昵,抱在手中,感到有一种梦幻般的天伦之乐。有时候抱在马路上,人家说这娃娃很漂亮,白白胖胖的,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愉悦感。当然,有时也有不喜欢的时候,手边有不少任务缠身,尚未完成,又急于完成,此时,抱孩子与赶任务有矛盾。但又想到:任务再忙,它有一定的弹性度,可以利用晚上时间,让婴儿睡觉之后来做。而抱婴儿是一个硬任务,不抱,他要哭,要吵,要影响他的健康和心理发展。宋庆龄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思想:培育孩子的事业是不可等待的事业。发展心理学也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正是培养依恋感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原来不喜欢抱,想到这里也变得喜欢抱了。
主动抱孩子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增强亲切感,可以有利于婴儿在怀抱中成长,让他有一种温柔感,还可以调节生活方式等。
在抱的心态中,我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是带有研究型的心态。我将晓杰抱在手中,除了使他舒适、舒服、舒心之外,还想如何与他进行情感交流,促使他智力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包括边抱边观察边分析,研究他的种种心态。从他小眼睛的活动注视中,从他小身体的扭动中,头部的朝向中,小手的抓摸中,以至“咿呀”学语中去辨别,去寻找他喜欢的心态和有关的信息。看到他喜欢外出,喜欢观察户外的红绿世界和倾听小鸟的鸣声,以及观看过路的行人,我认为这正是他探求欲萌芽的表现。智力开发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主动地满足他探求欲的过程中,强化他的智能发展。在抱的心态中,还表现为一种专心、关心和细心。比如抱在靠窗口的地方,要顾及四周和防止他突然的蹿动,以防出现危险。
根据我的研究,0~1个月要少抱多躺多睡,1~6个月要多抱多亲,6~10个月抱和爬、坐、站结合起来,老是抱,会有负性效果的产生。这阶段,放手让他在地板上打滚爬行,这对他的肌体发育和智能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个体发展有一个爬行动作发展阶段,为此,应让他学会独自行走。到那时候,再抱不仅不利于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对依恋感的形成,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根据我一年来之间参与婴儿抚育的实践证明,婴儿成长,吃、穿、睡是重要的,抱的姿势研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怀抱婴儿的视觉反应和情感交流。这里存在着三个度:一是对婴儿表情、行为动作和需求关注的敏感度,二是对婴儿所给予需求信息判断的准确度,三是抚育者对婴儿需求的认同受纳和满足度。我认为,以上三度对依恋感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我在抚育婴儿的过程中,总是全身心地去关注他的各种行为、表情所反映的欲望、要求、兴趣、爱好以及活动倾向。我们走过幼儿园的大门,晓杰听到广播音乐很有兴趣,我就抱他靠近幼儿园,让他在园外观看幼儿做早操。看到幼儿园有木马玩具,他可以注视5~10分钟。我对他视觉注视、听觉倾向、身体姿势倾斜、头部转动、小手指向、嘴巴活动、发声特征等都一一关注,仔细揣摩,力求迅速及时作出准确的反应,尽可能满足他的种种要求。例如,我感受到不到10个月的婴儿已经对幼儿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向往,我便主动去和附近幼儿园的老师商量,在不影响幼儿园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利用下午4点以后,让婴儿有机会到幼儿园去感受体验一下那儿的游戏世界。每到此刻,孩子那欢乐的情景令人兴奋。
在一年来抚育婴儿的实践中感受到:在这个阶段(0~1岁)重视依恋感的培养,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和良性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已经取得以下几点显著效果。
1.建立了超乎寻常的亲切依恋情感。周围人都说:这孩子对你特别亲,一见到你不仅迫不及待地要你抱,而且抱在身上更是眉开眼笑。有时还会伸出舌尖,带有特别亲昵地神态给你亲吻。当我出差时,家人告诉我:“这孩子居然爬到你床上,看到你平时穿的那件风雪大衣,他吻吻你的衣服也显得特别高兴。”这是他出生后8个月时出现的依恋现象。在他对母亲的依恋中也有类似现象的出现,它带有“爱屋及乌”的移情性意义。家人还说:“你研究依恋感,现在尝到了依恋感的味道了,你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一清早见到你时,连漱口洗脸的时间也不给你,就扑到你身上,缠住你不放。”这使我想起一首歌:“情是牢,爱是牢,缠在身上吃不消。”婴儿初期这种依恋需要珍惜,至于今后如何把握好依恋度,需要在跟踪调查中进一步研究。
2.依恋感带来明显的安全感。具体标志是我抱他睡觉的效率特别高,速度也特别快。不仅在疲倦时我一抱他他就迅速进入睡眠状态,就是在没有时,我抱他他也比较安静、安稳、安定地伏在我肩上,安静一段时间,再进入睡眠状态。这说明他伏在我的怀中,有一种心灵的归属,具有绝对的可靠性和可依赖性,这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加速进入梦乡。
3.由于我对他的关怀,似乎他对我也显得特别亲昵和尊重。除经常性地将他认为可口好吃的甘蔗、糖果塞到我嘴里之外,还对我心爱的图书给予出奇的爱护。在晓杰没有出生之前,我们全家最担心的事是散放在家里各个角落的几千册藏书,害怕婴儿出生后,处于好奇好玩而会撕书。可是,从宝宝出生后的一年来看,不仅没有出现过撕书的行为,而且他在看到那么多图书时,有时还会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翻动它,似乎看得很认真。我想,依恋感形成的教育效应,使婴儿增强了对他依恋对象的观察性学习。
4.依恋感形成还有利于婴儿活动性、探求欲的增强。我发现他在依恋对象的身边具有更大的活泼性,经历也特别充沛,可以较长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而在陌生人身旁,他就有更大的拘谨性和紧张度,这会影响和抑制婴儿的潜力发挥。
当然,也有不少问题需要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婴儿依恋感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他的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在个体成长中,婴儿的种种需要不可能都能给予满足,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事,婴儿会任性,此事如何处理为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动态性。早期关怀有利于依恋行为的形成,但需要不断强化,一旦接触减少,依恋的强度也会随之削弱。而且,依恋水平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婴儿早期,物质需要和抱他外出活动需要的满足,容易建立依恋关系,而随着个体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抚育者的关怀水平也要及时跟上,否则,有可能损失依恋的内在价值。
(3)依恋研究在西方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测量研究以及影响因素等的研究,而我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更高的科学水平,需要作更深更细更扎实的研究。
总之,在婴儿的培育过程中,人们对婴儿食物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忽略了他们的交往需要;对婴儿微笑反应较为积极,而对啼哭反应较为消极;对饥饿感、冷暖感较为关注,而对安全感、归属感、抚爱感较为忽略;重视饮食和睡眠的定时定量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忽略了婴儿探求、交往、活动和自主等精神需求的满足。上述情况的存在,不仅影响婴儿与抚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婴儿情感发展和人格完善。在婴儿培育中,关注与漠视、允许与限制、悦纳与拒绝、主动满足与被动满足,重视情感的早期培育与过早进行习惯强制训练以及精细研究与管教粗放等存在着多种模式,其利弊得失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抚育者的眼睛是婴儿精神生命成长的太阳,关注其情感需求,尊重其活动需求的培育模式,肯定有助于婴儿身心健康、智慧反展、依恋情感的形成和人格的逐步完美。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婴儿早期健康的亲切依恋感的培养,在婴幼儿依恋感形成的最佳时期,创造最佳的温馨环境,建立最美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未来的社会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迹和满意愉悦的基础情调,为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墨森,凯根,赫斯顿.儿童发展和个性[M].缪小春,刘金花,武进之,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4.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