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绿色中飞翔

2009-12-04

中国德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环境

李 辉

“童年的时候,我们在蛇口的沙滩上捉小鱼、小虾,放着风筝,听着浪花在耳边歌唱……但那些都是我们记忆当中的事了。现在‘海上世界周围的海都被填起来了,沙滩也没有了,那艘大船像被困在岸上的一条鱼,再也不能回到海里。我们再也不能在那里的沙滩边嬉戏,也没有沙滩边调皮的海水舔我们的光脚丫了。我们呼吁,请不要再填海了,让我们能真正地回到童年的沙滩上,找回美好的童年吧!”

这是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五(1)班四位小朋友在《我们眼中的南山》调研报告结尾部分写的一段话。当你走进南油小学的校门,一股浓郁的“海洋气息”就会扑面而来:象征着友善和美好的“海豚雕塑”、生机盎然的“热带鱼缸”、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墙”、娇憨可爱的“海豚博士”……在生机盎然的“生态林”旁边,一群满脸稚气的小朋友正在写生,他们就是“彩色梦绘画俱乐部”的成员们;在学校的屋顶花园里,一群“小天使”正在专注地听老花匠为他们讲述茉莉花的故事……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同学们的身影,每一个角落都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乐园,这令人不禁想起了大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带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我与这所绿色学校的设计师陈显平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问:陈校长,您是怎样提出“活动育人、绿色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您是如何理解“绿色学校”这一概念的?

答: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喜欢旅游,喜欢动植物,自然也就比较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教育的最终目标无非也就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也就是说,教育是个体追求幸福的手段,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高低则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在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人类不及时悬崖勒马,等待人类的只有灾难。因此,从小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我2002年到南油小学当校长时,南油小学己经是深圳市的绿色学校了。基于南油小学自身的发展基础,以及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决定继续在“绿色”上做文章,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在继承中凸显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思考和实践,“活动育人、绿色发展”的理念慢慢在我心中成形了。

当时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是很好,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我觉得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在软件上寻找突破口。我想以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为抓手,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那时我想,“绿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学校的绿化搞好了,就是“绿色学校”了呢?显然不是。在我看来,“绿色”意味着开放、和谐、持续、高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而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生命的维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生命必须使自身向外界环境敞开,通过与环境的对话、交流,与其他生命体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和谐生态体系。教育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为知识就是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建构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品质和丰裕程度也依赖于这种对话与交流。

问:您是如何将“绿色”这一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的,能谈谈您的思路吗?

答:首先,我得在硬件建设上将“绿色”的理念表征出来,而“绿色”理念的表达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作为载体。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有自己重点关注的“核心主题”,有了这个内核,才能不断拓展和突破自我。此外,文化具有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既有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的精神层面,又有作为学校日常规则的制度层面,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层面,三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确定的固然是精神层面,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却要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入手,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出来。

为了寻找这个主题,我得先读懂学校和城市这本书。由于深圳是一个充满海洋文化气息的城市,南油小学地处深圳后海之滨的南头半岛,是在沙滩上建立起来的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对海洋有份特殊的感情。于是,我决定以“蓝色海洋”作为主题,引领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由于不同的空间布局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一个理想的学校环境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人与环境互动的机理,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主题确定好以后,学校聘请了专业公司对学校进行形象设计,设计了能体现“蓝色海洋”主题和我们的办学理念的校徽、校歌,并进行了校门整改、楼顶花园的改建、入门处的绿色广场、仿生树、开放式植物园、海豚大型雕塑、海洋文化大型壁画、咸淡水族馆、蓝色海洋主题文化走廊、体育文化墙等以“蓝色海洋”主题为主体的校园空间改造。秉持“发掘内涵,理念先行,科学规划,以人为本,自然融合,特色鲜明”的校园建设策略,以构筑“蓝色化”生态教育乐园为目标,以“花园、学园、e园、乐园”为具体指标,丰富“蓝色化”生态教育乐园的内涵,使整个校园体现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与审美格调。另外,校园种植树木花卉近200种,4300多盆花,另有3个苗圃。一年四季,校园里树木、鲜花争辉,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6%。

怎么将这种“绿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并且有效提升全校师生的生命品质与生活质量呢?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动”。“活动”不但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也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阿伦特曾经说过,“一切自由都是行动的自由”。如果套用一下,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活动的知识”。自有人类之初,即有教育,但那时却没有文字。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将在实践中形成的活动的知识纪录了下来,凝固为文本知识,发展到后来,也使学习和人类的活动或实践脱节了。到了现时代,很多人心中的学习,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仍然只是文本知识的学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以“活动育人”作为理念,就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让学校生活与社会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为知识源于实践。

问:那您是如何在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的呢?

答: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我们用“活动”和“活动串”的方式来组织、整合和重构学校的课程。传统的课程与课堂是纵向的等级结构,信息是从教师与教材向学生单向流动的,学生之间横向的对话与交流则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往往被视为正式的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如在课堂上,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学生会进行私下里的对话与交流,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课“讲小话”,这种事情通常会被认为是课堂中的噪音和干扰性因素,不受欢迎,甚至要受到教师的批评与惩罚。以“活动”和“活动串”来架构课程或课堂,不但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与交流,更重要的是注重建立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并且通过活动重建学校生活与社会及社会实践的联系。我们要让“讲小话”合法化,并且给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讲小话”的机会和平台。

以“活动”架构的课程或课堂是具有多个节点的网状结构,也是一种“召唤结构”,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填补,需要他们的深度参与和跨学科的多方面综合智能的投入。在活动中,每一位儿童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沟通与对话来完成学习过程。通过活动,我们构建了学校的 “绿色课程”“绿色课堂”和 “绿色文化”。

我校坚持将环境教育同学校课程结合起来,将环境教育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建构绿色课程,探索出一条体验式主题环境教育途径,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升环保素养。我们主张环境教育要贴近生活。环境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世界才是教育的根基,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素材,建构环境教育课程。孩子们惊讶地发现,不仅我们的校园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蓝色化”生态校园处处都是环境教育的课程,父辈生活与工作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我们生活的社区、城市也有许多环境教育课程资源。蛇口胜宝旺公司、南海石油开发公司、小梅沙海洋世界、杨梅坑潜水基地、红树林海滨公园、深圳市自来水公司等都成了同学们探究环境知识、实现自主教育的基地。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在师生活动的探究活动中建构起来,如《一种珍贵而神奇的树——深圳红树林生存状况考察》《海上石油钻探与海洋污染考略》《拯救海底森林——保护深圳海底珊瑚纪实》《海鱼的全球化分布状况》《赤潮是怎样形成的》《海洋——人类未来的家园》,特别是我校开发、编印并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小学海洋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保证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有效实施。这些教材既有鲜活的事例,又有科学道理,环境教育意识在课程共建中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学校还把“活动”作为联系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动力机制。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以家长为主要组织者,以老师为指导者,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首先,由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主题,然后上报学校,学校会将这些主题拿给专家会诊。如果选题太大,就改小一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就改近一些;不够儿童化,就改儿童化一点。选题确定后,由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们共同做好活动方案,然后再将活动方案交专家会诊,反复修改。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后,家长们和老师一起,带学生到户外进行各种环保调研。比如,考察红树林、到海边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环保大巡游、南油社区环境调查、南油地区空气质量监测、大南山环境考察、认养动物等等。回来后,老师会让同学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做成初步的报告,利用班队活动、校本课程的时间,在班里展示,进行研讨和探究。经过师生反复合作探究,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

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主动建构,是我校的教育理念。我们坚持“活动育德”的教育策略,在活动中构建与实施环境教育课程。

问:刚才聆听了贵校以“活动”为抓手,以“蓝色海洋”为主题,以“绿色”为导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全过程,真是受益匪浅。请问,您觉得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或者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首先,要读懂学校这本书。学校文化的建设,绝不能脱离学校实际,如果脱离了学校的实际,肯定不会有什么成效的。

其次,要理念先行、主题先行,并且以科研为导向,将学校文化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设计和建设。学校的空间设计和制度设计要能够体现出办学理念,表达出所确定的主题,并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在空间设计上,要研究空间对人的心理的潜在影响以及空间所承载的伦理与社会功能;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把制度暗含的激励机制搞清楚,要通过这种激励,引导出我们希望的行为来,如果激励机制没弄清楚,就等于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事与愿违;在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上,我常常觉得“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更重要,因为“隐性课程”往往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更持久,更有力量。

最后,就是要有耐心。文化的生成和变迁都是很缓慢的。学校文化的变迁确实就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你别指望学校一下子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只要你的措施得当,并且有足够的耐心,也许某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学校已经像童话里描述的那样——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办公室,广东深圳,518052】

责任编辑/杨建伟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环境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环境清洁工
用心处事
漫观环境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
论环境雕塑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