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

2009-12-03王海玮

中学生物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光合作用条件情境

王海玮

1什么是“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一探究”模式就是通过生物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并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从中获取新知识,并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验—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核心,是一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

2“实验一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可表示为:问题一实验一讨论,即按“问—做—议”的程序组织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这种教学模式可分成下面两种形式:

问题(探究的方向)一实验(发现)—结论;问题(理论假设)一实验(验证假设)一结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问题与实验两个环节之间往往还增加一个附属环节——实验设计,即用怎样的实验解决问题的思考。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灵活地运用以上两种形式,但会略有侧重。

例如,可以用形式甲,即“问题一实验发现—结论”的模式来学习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的知识,如下面的课例一;也可运用形式乙,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结论”的模式,来学习生物的探究知识,如下面的课例

课例一:

师:植物光合作用产物是否产生氧?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做普里斯特的实验:蜡烛单独放在密闭容器内容易熄灭,而与植物一起放在容器则不易熄灭。

学生活动:设计系列可行性实验,求证“秋海棠”光合作用是否放出氧气。

师: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什么?提示学生淀粉遇碘变蓝。

学生活动:萨克斯实验:“饥饿”处理的叶片,部分见光几小时后,剪下脱色,用碘液处理,见光一半遇碘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

师:水是通过叶片的那个结构进入叶肉细胞的?

生:是通过叶脉。

师: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吗?引导学生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学生活动:设计将叶片主脉切断,观察叶片是否有淀粉产生,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师: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引导学生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设计出利用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师: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及叶绿素?

学生活动:对比绿叶、枯叶的光合作用,验证叶绿体即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注意:设计实验时,学生容易忽略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实验现象的变化,教师应适时指导。

对照试验:在研究某种因素对实验现象的影响时,除了这个因素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通过对照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这种模式对光合作用的概念的学习获取新知识有帮助,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使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认识结构的过程。

课例二:

如: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结论。

探究性生物实验应当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要求、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实验设计操作方便、程序合理、药品节约、依据现象推测结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可分以下几个环节。

2.1理论假设的提出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试验的条件即实验变量x,实验时要控制“变量”。一般只确定一个变量,即惟一一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以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可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若事件p发生,能得出结论;若事件p不发生,能得出何结论。

2.2设计探究性假设

分五个步骤进行:

(1)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药品的准备。

(2)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

(3)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

(4)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a: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b: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c: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d: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立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5)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因子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

(1)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得出结论。

(2)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得出结论。

(3)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得出结论。例题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水分、湿度、氧气”是条件x;因此可以做出“当水、温度、氧气条件满足时,种子可能萌发,也可能不萌发;当水、温度、氧气、光照条件满足时,种子可能萌发,也可能不萌发”的理论假设。实验设计如下:取两组培养皿,各倒入等量的适量的水,将1组置于黑暗的环境中,2组置于有光的环境中,培养过程中使两组的水、温度、氧气等的状况相同。1组试验组与2组对照,符合“单因子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1)1组萌发2组不萌发,光抑制种子的萌发;(2)1组萌发、2组也萌发,该植物种子不受光的影响;(3)1组不萌发2组萌发,光是该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可以看出,这种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课型各种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是极为有利的。

4“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运用的条件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主要有4个:一是硬件设备,如生物实验室的数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以生为本的师生观等都是很重要的;三是教师要有较为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提问的技能、组织讨论的技能、指导实验的技能,尤其是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技能;四是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气氛,这也是“实验—探究”能否顺利实现必不可少的。

5“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运用的关键

在运用“实验——探究”模式时,不管依照“问题——实验发现——结论”的思路,还是“问题(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一结论”的思路,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功能,一个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成功的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情感,意志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生物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关键的一步。

并不是任何实验都可以成为情境的。能设置情境的实验,必须内含足够的思考性和趣味性,必须能启动学生思维的欲望。这样的实验不一定很复杂,但现象一定要明显,一定要有同步设计的问题组。

创设教学情境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十分重要,但却不容易,好的教学情境必须能激发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不是任何一个实验成者提问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情境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条件情境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