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阈与对策

2009-12-03张明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诚信缺失大学生

张明志

摘要:诚信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诚信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而促进良好社会诚信风尚局面早日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视阈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53-03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传统,比如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曾子在三省吾身时就反思“与朋友交而无信乎”,晋商、徽商与宁波、潮州诸商帮的诚信享誉天下,良好的信用文化是其扬帆四海的治业之本。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重塑和制度创新,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历史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在经济浪潮中受到严重的考验,由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和完善,政府信用受到挑战、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更为落后,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阈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学习观、消费观、行为观、择业观等方面。

第一,学习观方面。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学习不努力,态度不端正,经常借口生病等原因缺课、旷课,课后靠抄袭作业来应付老师。在考试中,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考场纪律和监考老师职责以及违纪惩罚措施都做了严格而详尽的规定,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少学生还是铤而走险,其作弊的形式层出不穷,可谓无奇不有。小到考场夹带,偷看他人试卷,大到偷盗试卷,请“枪手”代考,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也被运用到考试作弊中传送信息,有的甚至还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作弊团伙,令人咋舌,防不胜防。

第二,消费观方面。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同时还联合银行一道采取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但部分学生一方面借口家庭困难恶意拖欠学费,另一方面生活铺张浪费,将父母辛辛苦苦积攒的学费挥霍一空,还有的竟将学费存入了银行获取利息。同时,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也出现了信用意识淡薄的危机,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了20%,如此局面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长期下去必然会给高校办学、银行贷款以及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波及整个社会信誉意识的养成。

第三,行为观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表现出了诚信意识的下降:教室、图书馆的物品屡有遗失,学生宿舍的偷盗案件屡禁不止,偷盗的物品大到银行卡、现金,小到衣物、日用品等;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在降低,不少大学生缺乏诚信,同学之间交往比较势利;干部竞选靠请客吃饭拉票;有的大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魅力而已,对恋爱的态度不严肃,甚至报着一种游戏的姿态;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困难,但趁某些地方开具家庭贫困证明非常容易之机增开虚假证明获取利益。

第四,择业观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方面的诚信意识下降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求职时的虚假包装与合同契约观念的缺乏。高校扩招后由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而就业市场并没有随之扩大,使得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学生的自我推销和自我包装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获胜,改成绩、制造虚假实践经历,甚至将同学的获奖证书等拿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成果,由此陷入了虚假包装的误区。此外,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契约诚信意识,为了“保底”而签定就业单位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损失,有的单位因此放弃了下次在该校的招录计划,这必将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和社会声誉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规范不成熟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实行改革,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某些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经济秩序远未达到有序有效的程度。于是,市场经济的诚信要求在转型期显得比较无力:一方面在于道德约束的非强制性和非唯一性;另一方面在于某些人的逐利本性无限放大而法律的规制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我们说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其本意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应该遵循普遍认同的公序良俗,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背信弃义。此外,丰富的网络文化以某种独特的魅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益,但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无序性,也使不良的文化与意识入侵便捷,这势必会淡化人们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真诚待人、言行一致等诚信行为。

(二)守信收益不明显

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中国有关个人信用的基本资料都分散在各个独立的部门之中,即使在金融系统内部各个银行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相对独立、标准各异的,缺乏一个透明的、公正的、信息共享的咨询平台。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已开始尝试建立本地的个人信用制度联网。但是,由于人员的流动性,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工作仅局限于地方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联网运作。目前,我们尚不可以依赖于个人信用账户查询个人的信用记录。个人的信誉仅仅依靠自身的行为来维持,而自身的行为则又依靠道德意识来约束,而不守信者就有了许多可乘之机不当得利,对不守信者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守信收益不明显。

(三)学校教育有缺陷

大学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德育课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德育不能说不重视,但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时效性,教育的方式往往单一、形式化,教育者没有很好地将知和行、智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就容易忽略对学生个人道德的引导和完善。其次,学校的教育管理存在某些方面的疏漏和偏差,学校的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形成不够,有的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子女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将孩子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夸奖为聪明,还有的父母自身就缺乏责任心,这些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之一。

(四)学生诚信自律不够

大学生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明辨是非,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在自控能力方面还相对较弱,对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欠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容易把社会的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普遍现象,对自己的信念容易动摇,常常在利益、压力面前不知不觉放弃自己的原则。加之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等现象依然存在,社会上失信现象屡有出现,虽然古有诸如“童叟无欺、公平礼让”等行事原则,但由于封建专制的长期统治,民众的诚信意识也有其缺失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观点在人们在潜意识中仍然存在,大学生的自律与社会环境的他律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场所和培养人才的摇篮,理应在全面加强诚信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乘势而上。

(一)加强和开展诚信教育是基础

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基础,又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为依据,以诚信教育为切口,“三位一体”并举,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品质。家庭诚信教育是先导,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它在一个人道德意识处在萌芽之时,在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学校诚信教育是重点。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和内容,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时代性,将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创新意识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还需要树立诚信的师德风范,使教师做到学术上严谨自律、真实规范,在工作中尽职负责、公平诚恳,生活中不贪不欺、表里如一,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社会诚信教育是要义。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形式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他们诚信守信习惯。同时,通过正反典型事例引发大家对诚信问题的思考,使诚信意识自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大环境。

(二)建立和改进诚信制度是关键

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很有必要。首先需要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制定诚信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定期对学生的应用指数进行评估,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衡量学生的诚信表现,以此作为学生评优、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行为的参考依据,使学生感受到诚信能得到肯定,欺诈则受到制裁;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来达到监督、约束和引导的目的。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性的记录,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档案的记录者要对其真实性负责,同时学生有对其诚信档案记录内容的知情权以及对不实内容的申诉权。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的诚信行为以及不良行为有了原始记录,这对学生来说既是镜子又是财富,它能促使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诚信度。毕业时将这份记实档案交给用人单位,它对有着良好诚信行为的学生来说就是肯定和难得的财富,同时也将学生的诚信表现延伸到了社会。

(三)健全和完善诚信机制是根本

因为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人们对失信的概念和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诸如此类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能得到便宜”。这些个案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往往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令他们心理失衡进而效仿,虽然个别,但危害极大。因此构筑诚信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诚信体制中的一环,党和政府要靠“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广泛深入持久的诚信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从机制上保障社会诚信意识的复苏,并使一部分人不愿做、不敢做违背诚信的事。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要长期努力、持之以恒;要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校园文化的空前繁荣,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完善的诚信环境。大学生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提高自身诚信修养,以此带动整个社会诚信度和诚信意识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段鑫形,池忠军,谷建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2):16-21。

[2]李保强,孔子“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J],教育研究,2001(9):73-76。

[3]胡梅娟,治理信用“污染”有何良策[J],新华文摘,2002(2):174。

[4]助学贷款遭遇诚信缺失[N],中国教育报,2004-01-25。

[5]俞敏洪,大学生的就业心态[J/PL]//书摘http://www.gnlv.cn/02s2/2008-1O/01/Content-865735.htm。

[6]刘明华,老子二则[C]//读点经典(第3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7]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新华文摘,2007(23):122。

猜你喜欢

诚信缺失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