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周”漫谈

2009-12-03洪咏梅

寻根 2009年5期
关键词:谓之风俗习俗

洪咏梅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啐”或“试啐”,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抓周起源于何时?为何会有这种习俗的产生?从抓周习俗最早流传于江南一带来看,它应该起源于古代南方一种占卜征兆的巫术,即自然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观念。这种巫术使人们相信通过人与自然物的感应可以预测未来,但是,至于灵验的程度到底如何,现在已无从得知。最早的抓周并不像后来是在孩子满一周岁时举行,它具有很大的偶发性,并且与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试儿”相去甚远,类似于抓阄。它通常是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无法作决定的时候加以使用的。

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就因病去世,其余各子结交权臣,争夺嗣位,孙权一时束手无策。有一个叫景养的平民百姓献计说:只看诸皇子的品德才学还不够,还要看皇孙们的表现。于是,就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让皇孙们在一个盛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竹简,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很高兴,遂立孙和为太子。后来虽然经过一些皇位之争的政变,但皇位最终还是落到了孙和这一脉上,孙皓成为皇帝。似乎是在这以后,抓周的形式开始用在孩子身上,即我们常说的“试儿”,并渐成风俗。

抓周的习俗最早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文献中最早记载抓周习俗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中记载的是江南的风俗:“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洗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这一习俗在江南地区已经广为流传。但这时尚未发现关于江北地区抓周习俗的记载。大概到唐宋时期,这一习俗才在长江以北的地区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人生礼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根据《宋史‘曹彬传》记载,北宋大将曹彬在周岁时,“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曹彬的这次抓周似乎很灵验,后来果然以武功挂印,并先后担任节度使、枢密使等职务。根据史书记载,曹彬是真定灵寿人,今天属于河北,且曹彬周岁时应当是在五代时期,这足以说明那时在北方已经有试儿的风俗。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详细描述了东京汴梁地区的抓周习俗:“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啐。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啐。此小儿之盛礼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育子》中记载了南宋时期杭州抓周的习俗:“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抓周的具体方法与南北朝时期相差无几,但所用的物品越来越丰富,到了明代,甚至连乌纱帽、紫金冠之类的物品也摆放在男孩子的面前,任其抓取。直到今天抓周的习俗仍然非常流行。

抓周的仪式一般而言是在中午吃“长寿面”之前进行的,富家大户在给孩子进行抓周时比较隆重,要陈设大案,在上面摆放代表各行各业的物品。此外,还要宴请宾客进行庆贺。一般的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大都比较简化,只是由大人抱着孩子进行抓周,所摆设的物品也比较简单,只是平时的一些日常用品。

抓周所用的物品随着历史变化,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古代抓周的基本用品有笔、墨、纸、砚、刀、剑、戈、矛、宫帽、诰敕、印章、经书、算盘、针线、农具等,现在的抓周物品越来越丰富,除了上述的纸笔之外,还有信用卡、计算器、手机、鼠标、地球仪等现代化用品,甚至还专门制出了一套抓周用品——抓周乐。

总的来说,孩子并不一定会沿着他们在人生之初所抓之物的路径走,他们的未来也不见得就会成为抓周时所预测的那样。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也不会相信这种迷信的做法,举行抓周之礼,成为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也看出了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情,对孩子寄予的深厚期望。或许正是父母的这种情感才是抓周习俗长久以来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谓之风俗习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