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2009-12-02李燕军
李燕军
听完李鼎铭的发言,毛泽东立即站起来,带头鼓掌,走到台前,谈了自己对“精兵简政”提案的看法。他高度肯定了“精兵简政”的意见,赞扬了李鼎铭先生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爱民的热诚。
我的祖父李鼎铭先生,原名丰功,陕西省米脂县桃花峁村人,生于1881年11月19日。幼年寄居其舅父杜良奎家(杜聿明之父)读书8年,兼习中医药学,熟读《黄帝内经》、《医宗金鉴》、《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古今名著,医术精湛,远近闻名。辛亥革命后曾任米脂县米东区区长、米东区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1926年他辞去国民政府的官职,在米脂县城开“常春医馆”行医。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他又弃医从政,曾历任陕甘宁边区米脂县参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同情革命,拥护共产党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朋友。在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对我党统战工作的推动和宣传,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李鼎铭的次子、我的父亲李力果是1926年参加过北伐的老共产党员。1931年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与薄一波、杨献珍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一起被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长达五年之久。此事对我祖父的触动很大,他写信给狱中的父亲说:“自古有为之士,往往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建人所不能建之功。”他在信中勉励父亲“在困苦艰难中磨炼其精神”,“置荣辱于度外”。
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我父亲随薄一波、杨献珍一道赴山西,进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父亲出任山西新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其防区与陕北米脂隔黄河相望。他常托人带些革命理论书籍给祖父。1939年,父亲赴延安中央党校受训结束后,在返晋途中回家探亲。他利用这次和祖父难得团聚的机会,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的长谈。他们从家庭及村中琐事到国内外大事无所不谈,父亲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斗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澄清了祖父李鼎铭对党的土改等政策的一些误解,对其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由拥护旧民主主义革命转而走上支持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提出“精兵简政”主张
1941年10月21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已为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的李鼎铭聆听了毛泽东在开幕式上的演说。毛泽东在演说中,批评一部分共产党员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还存在一种狭隘的关门主义的作风。
当时正值抗战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除了国民党停发军饷并通过封锁断绝了国内外捐助通道的原因外,脱产人员超出群众负担能力也是重要原因。当时,边区人口不过150万,且土地贫瘠,百姓余粮很少。1937年,边区脱产的党政军人员不过1.4万,其中部队只9000人,而且还能从关中的国统区领饷买粮和物来供应,当年仅征收公粮2000吨,平均每个老百姓负担不过1公斤多,是国内征粮最低的区域。后来因形势紧张边区增加部队,到1941年,脱产人员达7.3万,又断了外援,只得完全靠老百姓供养,被迫征收了公粮3万吨,是四年前的15倍。虽然所征数仍只占总产量的14%,低于国统区,却已使许多群众感到口粮不足。李鼎铭对此忧心如焚,不顾别人“引祸上身”的劝告,毅然响应毛泽东主席要求参议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行党内外民主合作,团结抗日的号召,主动同几位参议员向边区政府参议会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大会上坦率地提出意见。在大会发言这一天,毛泽东亲临会场,坐在听众席上聚精会神地倾听各位参议员的意见。只见李鼎铭上得讲台后语气诚挚地说:我来自民间,以无党无派的立场,将在民间所见所闻略为陈述。我认为边区民众负担过重,水小鱼大,有害边区政权之巩固;头大脚小的行政机构,应迅速调整,否则不能建立亲民政治。一切工作要深入民间,不然一切都是空的。关于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原则,他认为一为“开源”,二为“节流”。而“精兵简政”尤为实行“节流”的有力办法。但“精兵简政”要在不妨碍抗战建国的原则下求得实行,并非消极地减兵减政,而是要求在纷繁的政治机构上,质量胜过数量,积极提高工作效能。
听完李鼎铭的发言,毛泽东立即站起来,带头鼓掌,走到台前,谈了自己对“精兵简政”提案的看法。他高度肯定了“精兵简政”的意见,赞扬了李鼎铭先生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爱民的热忱。同时,对一些同志不善于与党外民主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乃至对李先生提案进行责难提出批评。毛泽东最后严肃提出: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怀疑李先生提案动机的同志,是一种宗派主义情绪在作怪。李鼎铭听了此番话后激动地说:“现在强敌逼境,最主要的就是‘团结二字,人人都应该毁家纾难,把中国救下来。”他表示坚决与共产党合作。毛泽东主席还将建议内容一字一句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加了一段批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毛泽东主席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论述它的重大意义。由于毛泽东的推动,李鼎铭“精兵简政”的提案不仅获得一致通过,而且作为边区参议会第81号决议案,交边区政府速办。
经毛泽东提议,在11月15日参议会选举边区政府组成人员的会议上,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从这以后,在历届边区参议会上,李鼎铭均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直至辞世。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推广了精兵简政的政策后,经济状况很快得到好转。陕甘宁边区的政府人员精简了三分之一,军队和机关学校又开展了大生产,连毛泽东等领导人都分配种地缴粮定额,周恩来也参加纺纱。此时,李鼎铭已年过六十,政府不让他干体力活。他却经常下乡,提倡多种洋芋并推广养蚕,使农民以多种经营改善了生活。
陕甘宁边区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三次精简,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官僚主义五项目标,克服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渡过难关,巩固边区,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担任公职后的李鼎铭,马上把米脂的房地产全部交给政府,全家迁到延安。毛泽东曾劝他留一点家产,李鼎铭坚定地回答:“一点不留”。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说:
“你真是个开明人士哟!”此后,李鼎铭只靠边区所给的小米津贴和业余行医维持家计,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民主参政、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1942年,晋西北士绅参观团到延安参观访问,李鼎铭出面接待,参观团中有不少人因对共产党心存疑虑,要求
李鼎铭谈谈从政感想。李鼎铭说:“在工作中本人毫无困难的感觉。在政府中我为副主席,但同时我又是地方人士,我在处理问题时,一为人民着想,二为政府着想,三为共产党着想。从共产党这次整顿‘三风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在诚心实意地与党外人士合作。对此,我深信不疑。”他根据自身感受宣传共产党统战政策,并动员教育士绅们努力走上自食其力劳动之路。士绅们在李鼎铭陪同下,看到边区没有乞丐、没有妓女、没有二流子、人人参加大生产的全新景象,很受触动。由于他的作用,一些对中共存有敌意的党外知名人士纷纷靠近了共产党。他为抗战期间的统战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作讲演时,再次高度评价了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主张。他指出:“‘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为毛主席治病
李鼎铭在担任边区政府领导职务以后,仍然利用公余时间给边区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治病。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患过关节痛,在延安旧病复发,胳膊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有人介绍李鼎铭来看病用药,毛泽东早就知道李鼎铭曾开业行医多年,治好了不少病人,是陕北地区的名医,便欣然同意了。当李鼎铭来到杨家岭窑洞时,毛泽东亲自到门口迎候,两人走到窑洞内坐好。李鼎铭首先询问病情,毛主席说自己在长征中患下风湿性关节炎,吃多少西药仍不见效。当他听说毛是在长征时受风寒落下的病根,心里有了底。接着又给他诊脉,拿出毛笔当即开了4剂中药,很有把握地对毛泽东说:“吃完第一副,保你胳膊抬得起;第二副吃完,叫你胳膊能转动;三副以后胳膊就活动自如;吃完第四副药,你就能爬单杠了。”果然毛泽东服完4剂中药,病症全部消失。随后,毛泽东又请李鼎铭为自己医治胃病,并在诊治中询问对边区医学发展的意见。李鼎铭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对此深表赞许。李鼎铭又用按摩疗法治好了毛泽东的胃病。后经毛泽东建议,边区中医研究会成立,李鼎铭还兼任了中医训练班主任。
拥护党的统战政策肝胆相照
1940年初,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任务,即在普选产生的参议会和政府人员的分配名额中,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上明文规定,共产党员应当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民众普选中,李鼎铭以资澡的开明人士身份先后当选为米脂县参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对“三三制”,李鼎铭是衷心拥护的。他在就职演说中讲道,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愿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精诚团结,实行“三三制”政权,这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己是个无党派人士,在此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大家都要开诚相见,通力合作,为抗日建国,向着一条大道前进。在绥米各界人士欢迎大会上,他多次热情赞扬边区“五一”施政纲领,赞扬“三三制”政策的好处,说明党与非党人士合作的意义。当国民党顽固派挑拨离间造谣攻击“三三制”时,他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他还专程去杨家沟与绅士们畅谈共产党“三三制”的真谛。
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李鼎铭不只是赞扬,还敢于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有一次,边区政府请他主持一个会议,但具体内容工作人员事先没有很好同他沟通。他说,你们叫我当副主席,开会事先不告诉我什么内容,只来个条子叫我主持会议,把我当摆设。这样我还不如辞职回家行医好。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秘书长李维汉等同志虚心听取了他的意见,开诚布公地做了自我批评,并采取措施,改进了工作中的缺点。自此以后,党与爱国民主人士的关系大大改善,李鼎铭与党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他说:“余今年六十,但已决心与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从共产党此次整顿三风中可以看出,共产党是切切实实与党外人士合作,对此我更深信无疑。”这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重要法宝。
李鼎铭自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以来,共任职六年余。他在民主参政、合作抗日、建设边区、保卫边区的各项工作中,为人民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敬佩,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1947年春,国民党军进犯延安,李鼎铭随政府机关向北转移。行军途中他时而拄棍,时而骑毛驴,随机关的同志们在山间跋涉。许多年轻人看了都肃然起敬。因辗转颠簸和战时条件艰苦,同年12月11日,在绥德县义合镇驻地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66岁。边区政府隆重举行了追悼会,中共中央、毛泽东、林伯渠等领导同志,边区党政各部门及各解放区都送了花圈、挽联表示哀悼。中共中央的挽词是:“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毛泽东主席的挽词是:“李先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边区政府还把李鼎铭先生创办的桃镇小学,命名为“鼎铭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批准,1958年在李鼎铭的家乡建立了李鼎铭陵园和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