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人的三款隐身战机忽悠了谁

2009-12-02

航空知识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国空军战机武器

瑾 酾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把握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战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装备发展的方向有时也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美国无疑是一个强势国家,他既把握着发动空中战争的执行权,又控制着媒体舆论的话语权。当大多数国家为如何在战争中检验装备效能而困惑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在吸取战争中暴露的问题和教训了;当有些国家还在为一款装备的保密而绞尽脑汁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收放有度地开展新装备的宣传造势了。在世界军事媒体上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单向透明”现象,美国人让世人了解他们是想让大家了解美制武器所谓的“超然威力”,同时又让大家对其新武器的核心机密充满着好奇。因此,说到“忽悠”也就不足为过了,适度的宣传不仅在政治上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也无形中让那些国家的军迷甚至“军事专家”,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用美国人的语言和思维导向来思考问题。

还是让我们回到装备发展战略这个话题。对于大多数中等或中等以下航空科技水平的国家而言,发展装备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技术瓶颈”。作为现代科技象牙塔尖上的航空工程技术,它的发展会受到许多技术限制,例如发动机技术、材料科学、空气动力研究水平等等,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储备和丰厚的物质资源,还需要雄厚的国家综合实力。在航空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做到完全独立地研制一款现代战机。因此,对于多数国家而言,航空武器的发展大都走着一条科研先导的路线,很难真正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发展模式。美国是世界上少数按照战略需求发展新型航空武器的国家。大型轰炸机、超声速战机、高机动性能战机、三代战机、空中加油机、预警飞机、隐身飞机、第四代战机等等,都是美国为他们所设想的“下一场”战争而设计的。对于美国而言重要的是需求,如何在技术上实现战略需求似乎总是“不在话下”。

回顾美国人二战以后航空武器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解读出以下这些信息:其一,美国人在装备技术的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超前其他国家20年是他们的一贯追求,因此,美国人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在装备技术上的研发,始终害怕被对手赶上或超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的这种追求遇到了最强大的挑战;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逐渐拉开与对手的距离。其二,美国始终在瞄准下一场战争。世界空军作战样式的转变始终是美国人所主导的,他们设计战争的样式,研发适应下一场战争的武器,并不断在实战中检验武器的效能。其三,美国人始终在装备发展上贯彻实用主义的原则。他们可以为实现高空侦察设计出像RS-71这样充满灵感的飞机,也可以为了满足对地攻击的效能研制出看似技术含量很低的A-10攻击机,可以说美国不会为装备的“花哨”多化一分钱。第四,美国的空军装备战略受多方牵制。作为航空武器大国,它不仅要为保卫美国研制战机,还要为几十万航空开发商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由于美国独揽世界航空武器装备市场的最大份额,这份蛋糕出奇地大,甚至影响了美国的国民经济。因此,美国军方并不是装备发展的唯一决策者,发展商、军界、政界都在装备发展上有各自的利益,并具有各自的话语权。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不会在解读美国的装备发展战略和各类战机时,下意识地堕入思维陷阱,成为“唯美国为准则”的盲目思维定势之中。

本文就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通过分析美国空军近年来的三款战机——F-117、F-22、F-35,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吸取美国在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中成功的一面,作为我们发展空军装备的借鉴。同时,真正读懂美国人在装备研发中遇到的困惑和失误,引以为戒,使我们在未来的装备研发中少走弯路。

F-117·忽悠全世界

形同鬼怪的F-117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始终是一个迷。它隐约若现,总是躲在迷雾的背后。美国军方一方面为它们赢得了隐身技术的竞争而欣喜,希望对战略对手形成心理优势,总是试图渲染甚至夸大该机的隐身和作战效能;另一方面又害怕过早的暴露飞机的性能特点,让对手找到破解隐身技术的钥匙。当1987年“夜鹰”在一次事故中曝光,继续掩盖已经没有意义,美国人干脆开始向外公开宣布F-117的存在,并开始强大的技术宣传攻势。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1架单座F-117携载2枚制导炸弹所达到的作战效果,相当于10名乘员的B-17重型轰炸机飞行450架次、投弹9000枚所达到的作战效果,这显然是夸大其词的宣传。

其实,对于隐身飞机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突然性和隐蔽性,因此在有限规模的不对称战争中,F-117具有巨大的战术优势和战略价值。1991年的海湾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战争中,美国共有45架F-117参加了战斗,执行1271架次作战任务,轰炸了战略清单中40%的目标,投弹命中率高达85%。在多种参战飞机中,唯有F-117承担了攻击巴格达市区目标的任务,另外F-117的出勤率也很高。通过分析海湾战争我们可以知道,在多国部队完全拥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相对于伊拉克军方性能低下的地面雷达,

F-117如入无人之境,F-117的精确对地打击武器可以有效地攻击伊拉克的主要地面目标。从战后统计的F-117零伤亡的结果看,F-117A的表现无疑可以用卓越来描述。

“夜鹰”的神秘面纱终于在20世纪末被完全揭开。1999年3月27日晚20时许,北约对南联盟空袭进入第4轮,一架尾翼上编号为AF-82-806的美国空军的F-117隐身战斗机在结束投弹后返航途中竟被老旧的“萨姆”3导弹击落。美国人的解释是,F-117隐身涂料对“维拉”这样的长波雷达并不具有完全的隐身能力。说得更确切些,这架世界上第一种实战意义上的隐身战机并不像美国人早先吹嘘的那样,是一架无法发现的飞机。因为,作为第一代隐身飞机,F-117完全是一辆东拼西凑的隐身“概念车”,是美国人为赢得战略主动而仓促研制出来的产物。

但是,F-117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出现具有“填补空白”的优势效应。在其他大国都还不具备制造隐身飞机能力的时候,只好陪着美国人“背书”。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人的“忽悠”达到了目的,F-117可以令美国人感到欣慰地退出历史舞台了。

F-22·忽悠了美国空军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美国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上,美国人也逐渐拉开了与对手的距离。因为没有了对手,美国人已经无须继续保持新机的神秘感了,尤其是F-22的研制几乎成为美国人独自的表演。从网络和各种媒体上,我们可以不断获得F-22研制开发的信息。如此高调的表演异乎寻常,人们不禁要问:

美国人为这款几乎没有对手的战机,付出如此高的威本真的必要吗?而这恰恰也是美国人自己最大的困惑。

但是F-22的高性能远非制造商吹嘘的那样优异。要知道,真正同时满足隐身和高机动两方面的要求谈何容易。全埋式隐身挂架和外置武器接口大大增加了F-22的结构重量,从而牺牲飞机的超声速和高机动性能;飞控系统设计过于复杂,也带来了结构重量和软件可靠性的问题。可以说如果昂贵的F-22大量装备部队,最大的赢家不是美国空军,而是洛马公司。随着苏联的解体,如此成本高昂的F-22飞机失去竞争对手,它的存在价值也遭到人们的质疑。随之而来的是飞机的设计方案一改再改,飞机的订单被一再缩减,从800多架,减少到600多架,后来到了276架,最终只有可怜的179架。

至此,美国空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F-22设计方案一改再改,因性能不尽如人意而饱受争议;另一方面,采购计划一再缩减,为了说服五角大楼和美国国会,美国空军费尽口舌。最终,美国空军和制造商都没有看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2007年底,一起不起眼的F-15飞机解体的事故让空军看见了一线生机。随之而来的是F-15的大面积停飞,F-15老化了必须淘汰的喧嚣不绝于耳。显然,被“忽悠”的美国空军被迫加入了“忽悠”的行列,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如果F-15停飞了,唯一可能看到的结局必然是F-22订单的大幅增加,忽悠背后的意味显而易见。

最近美国空军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追加60架F-22采购计划的议案被再次提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来,低成本的F-35计划几乎断绝了增加F-22采购计划的希望,但由于试飞中F-35的性能缺陷不断暴露,F-35能否形成与潜在对手的技术优势令人担忧,F-22的高性能优势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即将接近尾声,美国人已经将它的战略目标瞄准了下一个对手。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和中国的强势发展无疑是美国人最大的忌惮。时局的变化和战争样式的演进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美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未来的国防战略,F-22飞机的发展计划似乎还有变数。

F-35·美国人自投罗网

很难想象一架如此丑陋的飞机会成为一架战无不胜的飞机。但是就是如此丑陋的F-35赢得了美国及其盟国下一代战机将近3000架的订单。所以当洛马公司赢得这份将近2000多亿的订单时,他们的喜形于色是怎样的表情。可以这样说,洛马公司在F-35飞机上实现了他们在F-22没有实现的所有梦想。

如果说F-22是美国人不断进取和追求的领先技术产物,F-35则是美国人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上个世纪末几乎所有的航空大国都开展了各自的新一代战机的研究,即使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研发了性能与西方三代机不相上下的新型战机。F-22尽管在研制上先走一步,但因为其成本高昂,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也装备不起,研究一款性能优越而又成本低廉的新型战机迫在眉睫。由于研制成本的不断增加,欧洲各国已经没有能力独立开展自己的下一代战机的研发了,美国的F-35计划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响应,纷纷要求合伙加入研制团队。作为一款多功能的隐身战机,F-35计划还被赋予了其他任务,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想将其开发成舰载飞机和短距起降飞机,这就给洛马公司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低成本、高性能、隐身、多功能等多重技术要求。

最终的F-35方案变成了“四不像”,几乎就是F-22的缩小版。在一架只有15吨级的中型飞机上,要实现隐身的技术要求难度极大,特别是内置武器舱的设计受到空间的制约。

尽管围绕F-35的争议纷扰不断,但其短距起降型飞机还是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性能。短距起降飞机的技术难点有两个,一是垂直升力(动力)的产生,二是状态转换过程中的操纵技术。F-35短距起降型飞机的转向喷口和飞发一体化控制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英国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上,要实现从垂直起飞到常规飞行,飞行员的操作极为复杂,发动机喷管和操纵舵面的控制完全要靠飞行员凭借高超的技术来完成。而在F-35飞机上,这些工作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就大大简化了飞行员的操纵,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操纵性能。

性能不佳,成本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当初洛马公司为了获得竞标,有意降低了飞机的研制费用报价,随着研制工作的展开,飞机3000万美元成本已经难以保底,据称,舰载型F-35的成本将高达6000万美元。

猜你喜欢

美国空军战机武器
次世代战机
未来战机大猜想
加油!你是最X的战机
战机发展史
美国空军“哨兵你好18”演习中的战略和战术
美国空军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