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拉力赛传真等

2009-12-01

当代 2009年6期
关键词:王华解放战争回家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长篇纪实《解放战争(Ⅱ)》荣获2009年第五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9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读者:费金元

与上期刊载的《解放战争(Ⅰ)》几乎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事件过程齐头并进的全景式叙述相比,本期刊载的《解放战争(Ⅱ)》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叙述策略,重点记述和描写了中国战略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辽沈、淮海),上部是铺垫,下部是高潮。王树增先生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忠于史实的客观态度,把规模宏大的战争写得残酷而美丽,达到了“历史比小说更好看”的阅读效果。至此,我的2009年阅读活动也达到了高潮。该作理所当然为本期最佳。

中篇小说《就日瞻云》立意深刻,叙述语言精致,人物刻画生动感人,将主人公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小见大”(小故事大道理)的启示和教育作用。与之相比,《回家》就显得肤浅粗糙,为追求细节的离奇人为斧凿痕迹明显,可读性差。

《中国鬼神之炎帝黄帝》依然保持了该系列知识性趣味性俱佳的特点,很值得一读。

读者:姬晓东

虽然这期的《解放战争》过多渲染的是三大战役的战争细节,不如上期国共两党斗智斗勇、处于胶着状态好看,但总的来说冠军还是非她莫属。

另外,两个中篇都比较好看,《回家》写出了失地农民回家的艰辛,是对当前国家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的文学表现;而《就日瞻云》的题目虽然不怎么好理解,但从文中看到八姑这个女人的生活艰辛,也是中国妇女忍辱负重的集中体现,只是文中的年代变换太快,有些蒙太奇的手法,使一些情节经不起推敲。比如,八姑在解放前结婚时就有哥哥嫂子了,但“文革”时九香才出生,最后九香的女儿乔安娜不应该有那么大等等。

读者:潘仕栋

《回家》紧贴时势,关注边缘群体遭际,彰显其文本价值。读之,令人深思。

读者:赵立新

本期《解放战争(Ⅱ)》已渐入佳境,大决战的帷幕徐徐拉开。本期的两个中篇也各有特色,《回家》涉及到当前比较现实的问题,即失地农民群体,读来令我们忧心。《就日瞻云》就如作品本身的题目一样,作者笔法行云流水,娓娓道来,那个名叫“八姑”的女人让人生出几分唏嘘,几分叹息!推荐《就日瞻云》为本期最佳!

读者:冯驱

中篇《就日瞻云》中的八姑、九香是小县城人群中的另类,几十年间“摇摇”了两代人,“摇”出来的是一缕书香气息。整篇文字看似在不经意间描写,但很细腻。读者清晰地读出在那个“越有知识就越反动”的年代中,知识只能给八姑家带来灾难。只有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中知识才是力量,才能改变人的命运。这种写作风格让人爱读。

读者:王西江

读《解放战争(Ⅱ)》,用了长长短短大约一个周的时间,怕因为匆忙,遗漏了重要的细节,更怕放手之后,再拿起已经时过境迁。明天就是国庆大典,60年战火轰鸣,60年血肉纷飞,60年奋发图强,今天我们的话语权在全世界如此显要,这种感觉让我彻夜难眠,再次泪流满面。感谢《当代》的慧眼识金,更感谢作家王树增。作为最普通的读者,期望作家还原“对越自卫战”。

读者:徐浩英

第五期的最佳作品推荐《回家》。

王树增倾心打造《解放战争(Ⅱ)》,作品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战役,精彩依旧。

曾经读过由周昌义老师编发的《桥溪庄》和《傩赐》,记忆犹新,读者好评如潮。本期又读到王华的作品《回家》,一是感觉风格依旧,二是感受到作家写作水平的提高,小说读后颇多感触,令人思考。

《就日瞻云》中的九香、八姑等人物读后令人难忘。

《讲谈》栏目刊发的《中国鬼神之炎帝黄帝》值得一读,长知识!

读者:徐宇伟

又看到周昌义老师编发的作家王华的小说。看王华的小说是种享受,作品把那种压抑在内心的苦闷,对美好的渴望,对现实生存的挣扎,描写得非常到位。作品从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厚实的生活底子和很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农村人物的痛苦,撕心裂肺,让人揪心,让人产生共鸣。《回家》一如她以前的作品,耐读耐看,引人思考。

读者:郑伟才

《解放战争》写得生动,翔实,侧重细节的描写以及敌我双方战争态势、心理的刻画。唯一遗憾的是平津战役没有写,看了电影知道那也是比较出彩的篇章。

《回家》的话题选得好,现实题材,只是记述得太平淡了,行文风格略显啰嗦,而且都这个时代了,农民不见得就这么没有文化,什么都不懂。《就日瞻云》写得传神,对这种旧时代的故事好像有些印象,中国被这种封建礼教束缚了两千年,要改变就要从心里改变;八姑这种旧时女子,让人同情,让人敬佩,这种博大人文精神延续着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中国鬼神之炎帝黄帝》这类鬼神系列,老实不客气地讲,没有兴趣。

读者:潘征

小说《回家》对农村青年的形象塑造到位,读后产生共鸣,作品的文字感觉很棒。推荐为本期的最佳。

《当代》这两年在精心打造《讲谈》等栏目,这几期刊登的匡老师的作品可读性都很强,读来受益匪浅。

读者:王国强

本期的中篇小说《回家》值得关注。

女作家王华是一位有才气有良知的作家,她的作品始终如一贴近生活,以同情关怀底层生活、底层农民为己任。从《桥溪庄》、《傩赐》到《回家》关怀备至一脉相承,抚慰着劳苦大众的心灵,让众多喜欢王华作品的读者备感欣慰,新农民回家之路是多么的漫长,但坚信路就在脚下。

郑欣的中篇小说《就日瞻云》感觉一般,题材内容过于老套,但语言较为流畅,更像是一部纪实类的文学作品。

读者:何文潮

《回家》描绘了中国农民憨厚的情感和愚昧,文中的管社会当属新一代的“阿Q”。

《就日瞻云》内容和题目一样柔美,古色古香,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无论是从时空跨越还是人物安排上,都有人为的痕迹。

读者:张中民

《解放战争(II)》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史料真实丰富,战争场面浩大壮观,结构宏大,资料详实,语言准确犀利,叙述开合有致,其中对个别场景的描写不乏精彩之处,有些地方充满文采的书写简直让人拍案叫好。中篇小说《回家》中,作家王华用细腻的文笔写出了管粮这一代新型农民们,如何面对金融危机下的生计问题,继续探讨农民问题。本篇小说为我们提出了当前企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读者:路永春

我在网上看到,王树增同志为写《解放战争》曾花费20年的时间重访了书中涉及的每处战场遗址,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读了红四方面军留存的所有电报,其创作的严谨和甘苦可见一斑,他以恢宏博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把这段人类战争史的奇迹作了文学的最新言说,虽是已知的历史,我看后仍被感染和震撼。解放战争是个经典题材,我认为这部作品同样具备经典品质,是纪实文学的新收获。在建国60周年适时而出更具影响,抚今追昔更有多重意义。

读者:刘利萍

《回家》应该是本期的冠军。打工农民管粮和管社会回家的旅程有些黑色幽默,但从中看到了他们的辛酸。失地农民的根依然是土地,打工者不是他们的身份,只有农民才是他们真正的身份,而没有土地能叫农民吗?该小说很好地诠释了国家新的土地流转政策,值得推荐。

读者:苑志强

《解放战争》在建国60周年之际问世恰逢其时,这也是文学作品中以历史纪实、文学记述为特色描写这场战争的最详实生动的作品。与以往纪实作品不同的是,作家的笔力对史实的加工、处理、提炼展现出极高水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故事化、个性化、场景化处理,加上对两方博弈的激烈矛盾的强化,让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避免了与同类题材的雷同和枯燥。

读者:张艳丽

非常喜欢《就日瞻云》,篇幅短小,却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知书达理,含辛茹苦,雍容典雅……几乎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尤其是八姑迎接夏明启返乡的一幕,更让人动情、动容。但纵观其一生的遭遇,从一而终、抚养侄女、孤独离世,留给我们的却是难以抹去的隐隐的痛。

猜你喜欢

王华解放战争回家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江苏省侨办主任王华:侨的力量推动着我
王华主任随江苏新闻文化参访团赴台访问圆满成功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王华主任会见韩国知识文化财团理事长辛圣恩一行
Factor-graph-based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and signal detection algorithm over time-varying frequency-selective fading channels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