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是种病
2009-12-01陈鲁民
陈鲁民
时不时地,总会听到有人埋怨说自己“怀才不遇”,特别是在喝高了酒,有了几分醉意后。
当作家的人说:我都写了那么多作品了,还没有出名,这世界真不公平,伯乐都死到哪里去了!当演员的人说:快演一辈子了,还是跑龙套,我的艺术才华算是埋没了!做官的人说:论本事,论资历,本来那个位置是我的,生生被人挤掉了,想起来就生气。做生意的人说:我是有经商才能的,可惜生不逢时,环境太差,要不然我也能当李嘉诚。甚至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半老徐娘也埋怨说,自己当年嫁得太窝囊,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要搁今天,怎么着也得嫁个千万富翁。
总之,许多人心里都似明似暗,隐隐约约,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似乎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两句话,就是给自己鸣不平的,明珠暗投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自己的。
那么,什么人才算是没有“怀才不遇”呢,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无非是做大官的,发大财的,出大名的,享大福,载入史册的几种人。可是,综览古今中外,历朝历代,这几种人什么时候都是少数,那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怀才不遇”了。
譬如说作家吧,如今,中国作协有八千多会员,省市作协有十万多会员,可是真正写出名的不过一两百人,在全国有影响的,也就是三四十人。许多作家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也有几百万字作品问世,仍然是默默无闻。换言之,“怀才不遇”了。
再如演员,总数不得而知,大致匡算一下,说全国有几十万不算夸张。光是北京一地,就有十万之众,号称“北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门口,每天都挤着上千名演员,黑压压一大片,眼巴巴地等着剧组来挑群众演员,即便被挑上了,顶多也就是匪兵甲、群众乙,连句台词都没有。其实,他们中间有表演天赋的还真不少,没办法,僧多粥少,只好“怀才不遇”了。
李白自称“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家还就是不夸张,写诗几乎就像打喷嚏一样,说来就来,出口成章,还都是精品佳句,让后人世代传诵。就连喝了人家几顿酒写下的极普通的应酬诗,也能不胫而走,孩童们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怪乎诗人余光中夸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名称“诗仙”,千秋留名,就这样他还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当上官。
可见,怀才不遇似乎是一种流行病,大家都很紧张而兴奋地宣称自己患病了,其实,到医院一查,大多数都是虚惊一场。怀才不遇也是如此,有的人是真的怀才不遇,有的根本就没有才,是假才、虚才,本就不堪大用,也不存在什么遇不遇的问题。
所以,究竟是否“怀才不遇”,最重要是给自己正确定位,看看自己究竟有几分才学。譬如,大家给“初唐四杰”的定位是“王、杨、卢、骆”,而杨炯给自己定位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谦恭与狂傲并见。在大学中文系里,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几个著名作家的定位是“鲁、郭、茅、巴、老、曹”,而郭沫若曾谦虚地说:“如果鲁迅先生自称是一头牛,那我就是牛的尾巴。”茅盾接着说:“您要是牛尾巴的话,我就是尾巴上的一根毛。”虽是玩笑之词,也可见大师对自己的定位的谦虚态度。
给自己定位,当然不仅限于那些名家大家,我们普通人也有给自己定位的必要。给自己定位,其实就是自我衡量,自我鉴定,自我估价,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才华、多大能力、多深造诣,在自己的领域里、行业里、单位里,到底处于哪个层次,还有多大发展空间,和那些顶尖人物有哪些差距。通过正确定位,可以使自己不沾染“怀才不遇”流行病,保持清醒头脑,产生追赶动力,明确前进方向,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给自己定位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因此当有两忌:一是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 ;二是不要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以笔者自己为例,杂文写了二三十年,作品发表了几百万字,书也出了好几本,如果给自己定位,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小有成就,略有才识。绝不敢有“怀才不遇”之怨言。
虽然“各领风骚三五年”,但凭心而论,这世界真正有才的人不多,有资格说自己“怀才不遇”的人更少,大多数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所以,我们不必每天都把“怀才不遇”挂在嘴上,还是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要紧。须知,即便是才不出众的一般人,只要付出了努力,也肯定会有收获,也能走向成功。只要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乌龟有时还就是能赛过兔子。
因而,一个不害怕“怀才不遇”的人,就永远不会“怀才不遇”。不论是作家、演员、军人、官员、商人还是其他职业,只要在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在创造着价值,在奉献着社会,做着有益于他人的事,你就没有“怀才不遇”,你就有存在的意义。又何必在乎名气大小,职位高低,财富多少,有没有人记得你。
摘自《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