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醉酒”,魏延引来灭门之灾

2009-12-01岳晓东

知识窗 2009年10期
关键词:汉中张飞醉酒

岳晓东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称得上智勇双全。他一生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刘备称汉中王时,尤其器重魏延,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在北伐期间,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蜀军的头号将领。但魏延最后被屈谋反,落得个三族被夷的惨烈下场。这表面上固然与诸葛亮的移情和杨仪的私仇公报有关,实则是魏延的自我陶醉型人格给他埋下了祸根。

魏延之“醉”

当初,魏延跟随刘备入蜀,在攻略蜀地的战役中屡有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在自立为汉中王后不久,就决计迁都成都。汉中作为入蜀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谁出任汉中之守将,将决定他在蜀军中的重要地位。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飞会担任此职,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一下子就使魏延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刘备称帝后,魏延再被提升为镇北将军。

魏延随诸葛亮北伐,多次请求诸葛亮给他一万兵马,另走一路攻关中,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立下不世之功业,无奈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的才能不为所用,颇有不得志的感慨和怨恨。这话多次传到诸葛亮耳里,就算诸葛亮再爱才惜才,听着也多为不舒服,而且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魏延的言行举止,诸葛亮难免会产生偏见和隔阂。

再说他与杨仪的关系,杨仪此人颇有才干,但秉性狭傲,不能容人。当时两人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可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关系势同水火,使得旁人常常为两人劝解。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仍让魏延作先锋。魏延表现异常勇猛,下能服众,即使他性情高傲,同僚也都很容让,只有丞相长史杨仪不买他的账。魏延对此十分恼火,有时持刀威胁杨仪,迫使杨仪“泣涕横集”,如此层层累计下来的恩怨,在诸葛亮去世后,终于爆发成为蜀国祸乱。

除了诸葛亮和杨仪之外,虽然《三国志》等书中没有正面描述魏延与其他同僚的关系,我们也可从侧面窥见一二。而魏延命运中的重大转折点,则是诸葛亮的病逝。诸葛亮病困时,命杨仪、费祎等撤退,魏延、姜维断后。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开始撤离,但魏延不甘心北伐就此结束,于是他早一步南归,烧毁栈道。魏延、杨仪双方各自上表刘禅指对方谋反,刘禅问董允、蒋琬的意见,两人都保杨仪而质疑魏延。

醉之恶果

魏延的这种自傲自大不可一世的自我陶醉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自我认知的偏差,包含两方面,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例如,当刘备任命魏延出任汉中太守时问他,要如何担当此重任,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句话虽然表现出了魏延的高度自信,却也口气过于狂妄,锋芒毕露。而在当时,众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出任此职,张飞也“以心自许”。出乎意料的结果和魏延的自大言行,很容易使众人产生不服和嫉妒。对此,魏延并未觉察。

还如,诸葛亮重病时,曾令众将退军节度。但诸葛亮死后,魏延却不听遗命,坚决要求继续北伐,还说出了“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的话。这是对诸葛亮遗策的大不敬。不光如此,魏延还擅自断了大军的回路。而在当时众人皆退守蜀汉的局面下,魏延孤军而立,极度危险,也难怪他会落得个墙倒众人推的下场。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可见魏延并无谋反之意,他一直对蜀国忠心耿耿,这是一场政治斗争的冤案,而魏延是其中的牺牲品。但是,这场冤案的发生与魏延自身的性格是不可分割的。

(http://blog.sina.com.cn/yuexiaodongblog)

猜你喜欢

汉中张飞醉酒
应急处理
谦虚的铅笔
应急处理
美国醉酒史
汉中
丫丫
张飞因酒丧命
老叔醉酒
张飞丢鸡毛(四)
[第二十六站: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