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2009-12-01孙岩
孙 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形态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成绩斐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把握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培养出一批批卓越人才。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各项工作良性运行,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理论基础依据
“激励”一般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有“欲以激励应倏”的说法[1],其中“激励”的含义为激发使其振作。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望程度。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人的激励。”[2]笔者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即通过某种刺激因素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某种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
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并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恩格斯认为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重视人们的物质需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只顾发展,而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利益,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把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这一理论侧重于从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方面进行论述,强调社会需要的满足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对人的直接生命存在的重要程度和人的需要在发展中是由低级到高级,将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第二,安全的需要。它包括从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到个人安全,几乎能控制调动机体的一切力量来为其服务。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自尊的需要。它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牢固的地位,渴望得到他人较高的评价。马斯洛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情感,使人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这一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型。马斯洛从个体需要的角度进行论述,把重点放在了对个体需要的研究上,对当前的需要理论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紧紧抓住学生个体的需要来考察其思想和行为,也要对学校、学院及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主要方法
1.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人心里之外与人的某种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客观现实,简言之,就是人们的行为目的。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目标激励就是发现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想目标,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我满足,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正确主体意识,调动他们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充分得到自我开放、自我塑造的锻炼,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对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是一种牵引,也是一种刺激,人为了实现目标就会主动采取某种行动。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为自己设立明确而适当的目标,通过实现这些目标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进行引导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大学生个人成才目标与高校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相互衔接,增强其实效性。
2.奖惩激励法
奖惩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方式,对符合管理意图、达到管理要求目标的人或事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符合管理意图、违背管理要求的人或事进行批评,给予否定和惩罚的一种方法。奖惩激励就是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或限制其错误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一种激励方法。“奖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正面刺激,以达到鼓励先进、发扬正气之目的。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消极因素,给予教育或处理,以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之目的。”[4]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对先进行为的肯定赞扬,还是对违纪行为的否定、处罚,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通过奖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以学生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每个学生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奖励是通过满足学生一定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神奖励是通过将奖励用一定的荣誉形式表现出来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满足其思想上的需要。应把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有机结合,从而使奖励产生实际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3.榜样激励法
榜样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体完美形象的统一,是社会先进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表现,代表着人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榜样激励是指在高校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榜样的感知、崇敬,进而模仿其思想行为、言行举止,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榜样激励法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论都是值得借鉴的激励模式,但是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个性论和个人主义,它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揭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的关系,过分强调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调动充分的积极性,往往把人的需要归纳为遗传和本能,看不到人的需要的社会本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认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逐步完善激励方法,使激励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同样也有着物质需要。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对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大作用。应改变从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谈“物”色变,推行精神鼓励万能的做法。
(2)坚持以人为本与教育客体能动性发挥相统一。激励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潜能,有效配合教育主体实施教育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激励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核心,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达到学生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统一,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相统一。
(3)坚持平等公正。公平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内心对公正、平等都有渴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尽可能营造公正的环境:一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二是对待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产生相互平等感、亲切感、尊重感和理解感,激发学生对教育者的尊重和爱戴,从而收到良好的工作实效;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要做到公正,重要是制度公正、程序公正。在学生管理中不但要制定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且在执行中也要保证程序规范,一视同仁。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激励教育的环境保障
环境因素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大学生激励教育的最佳载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高校教育者应把为学生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同时,要注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学生身处健康的校园文化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从更高的境界、更宽广的领域去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真谛,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校园文化中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等,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我,看到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成为充满激情的生活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986页.
[2]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行为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28页.
[4]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2).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