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当代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2009-12-01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意识人才大学生

何 强 王 洋

在今天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开放”是形容当前世界特征的最恰当的词语,它不仅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反映,也是时代进步的主题。现在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不循旧,不保守;他们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激情,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做事讲效率,有竞争意识;他们注重平等,热衷参与,有法律意识;他们热心社会活动,有公益意识,有较强的公民责任感。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特点都显示出全球化时代的深刻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举办奥运会,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进取的精神来面对开放的世界,应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如何培养出新一代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的大学生,就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应当面对的新课题。[1]

一、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迎接国际挑战,需要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既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我国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组织的规范,我国不论在体制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意识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当前,我国在法律体制、市场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这就对大学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大学只有向企业组织提供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和技术标准等内容的人才,才能受到欢迎。”[2]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在更深层次上是具有国际意识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这样的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成为各大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适应新的国际市场规则的基本要求。

2.人才缺失的现状,使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刻不容缓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缺乏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当前我国这类人才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总量比较少。为了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以上海为例,2001年人力资源报告表明:上海市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只有0.51%,远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2%,并且上海市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较低,缺少具有国际意识的通用人才。”[3]上海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的地方,如果这里都存在这种人才缺失的现象,其它地区的情况就更严重了。

(2)分布不均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各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这就造成仅有的一些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极不平衡。这类人才往往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薪行业,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很少,甚至没有。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的各大高等院校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

3.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客观上要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大学生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要求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市场模式。这些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国际意识,能够从全球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与作用,去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发展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国际意识。

二、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设置国际教育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趋明显,各个国家的教育也在不断地走向国际化,融入到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中。在大学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为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高校要设置部分国际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地理、民族等,引导学生关心世界热点、难点,这应成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包括人文、科技、数学、外语、地理和社会研究在内的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性的国际教育,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能从大局着眼,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问题,并将关注的重点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拓展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上来。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要增开一些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关的课程,如《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关系》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2.扩大对外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国际间的教育互动和合作也日益加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封闭地发展教育,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会利用他国的教育资源来弥补本国的不足。要利用机制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包括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参加跨国合作研究,以课题为中心召开国际研讨会,开展校际的合作交流;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教师到国外去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也可以与外国大学合作办学,把外国教材、教师引进来;要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校学习,也要选拔本校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出国留学被认为是加强对外交流、培养国际意识的最佳途径。从1978年到1997年,中国共有30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回国人员约9.6万人。”[5]他们吸取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也在留学的过程中树立了国际意识。除此之外,对于国内比较薄弱的专业学科,政府应该从经济上积极地支持学生到其他国家选修。这样既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学生的国际意识也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3.加强WTO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要加强对世贸组织相关知识的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协议共包括29个法律文件,其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措施等,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法律文件确立了世贸组织一系列规则和机制,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开放、公平、统一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也就是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所体现的非歧视、国民待遇、市场开放、公平贸易、透明度等原则,以及有关例外条款,如绿箱、黄箱、蓝箱等措施,对于我们都是一些全新的概念。”[6]对于这些陌生的规则和条款,我们要加强学习,以便运用它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一个培养国际意识的过程。

4.要汲取世界教育精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国际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方法,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因此我们要汲取世界教育精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以及引进人才与资金,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生也体验到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接受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国际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中,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各级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应集思广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为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韦鸿鹏.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J].学术论坛,2003(2):159.

[2]戴晓霞,黄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3]储成流.迎接“入世”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4.

[4]方勇,李志仁.高等教育与国际创新体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5]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储成流.迎接“入世”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5.

猜你喜欢

意识人才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