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

2009-12-01陈国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共生效应专业

陈国民

“共生效应”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系指生物群体生长生活在一起、相依共生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1]事实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存在着“共生效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实践中提倡学生要互利共生,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却提及很少。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间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互相不合作、彼此孤立现象的存在,使广大教师身上许多资源浪费和流失。把“共生效应”概念引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群体发展,也有利于个体的良好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外在表现形式

自建国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生效应”土壤。例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徒结对”“集体备课”以及自发形成的教师学习小组,这些都标志着“共生效应”被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中取得的良好开端。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共同开展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教师能独立完成得了的。很多学校都设有教研组,负责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为大家通力协作创造机会,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矛盾、冲突、协调、融合,增进对他人的了解以及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习得,加深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改进互动行为,从而实现各自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这是“共生效应”的表现形式之一。

2.实行集体备课

让同一年级同一科目、不同年级同一科目、同一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一起备课,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相互了解教学风格,使大家的合作成为日常行为。

3.实行“师徒结对”

有的学校组织老教师带新教师、骨干教师带一般教师的活动,使合作与教师间的友谊共同发展。

4.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从存在形态看,共生就是“共同生活”,强调实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因此,不应该只盯着知识与技能,重视教师作为职业的工具价值,忽略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本体价值。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聚会、比赛等娱乐活动,将合作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

5.学术沙龙

从基本策略看,共生就是“互利互惠”,强调个体间的“互动生成”。从终极关怀看,共生就是“共同发展”,追求所有个体各自最优化的发展。因此,学术沙龙也可以出现“共生效应”的效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价值

“共生效应”的实质是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也是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教师之间就一些内容相互交流、互学、互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可见,“共生效应”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可以成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

1.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是教师在共同目标下互依互促、责任明确的协作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彼此认同和相互信任,进行清晰准确的沟通,彼此接纳和相互支持,并建设性地解决冲突。这样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发展教师的良好人际关系,更好地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共生效应”首先是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教师走向共生的主要因素有:报酬、对他人动机的感知、交流沟通、威胁和群体规模、个人爱好等。同时,在“共生效应”中,也体现着上述影响因素的相互协调。

2.有利于丰富教师的个人实践智慧

在“共生效应”中,教师一方面不断吸纳和丰富自己的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在冲突和建构中,不断结合自己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自主建构和合作建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个人实践智慧。通过这样的途径,教师真正从实践中、从互利合作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3.有利于发展教师的自主性与主体性

在“共生效应”中,教师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可以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回顾过去,反思现在的状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师间协作的主题、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能改善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工作绩效,所以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成长。

4.有利于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在内心深处较稳固的、可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愿与方式。“共生效应”有助于教师打破以孤独封闭、孤军奋战、关注眼前利益、静态思维和习惯性思维为核心内容的心智模式,形成具有创造性的、互利共生的心智模式。同时它还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自觉、自主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5.有助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在“共生效应”中,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互相指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积极的心理发展氛围。而具有挑战性的平台则有利于教师不断对自我的教育能力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挑战自我固有的教育观念,进而共同建构形成更加合理的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实践知识,获得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专业的教学能力,成长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专家型教师。由此可见,走向互利共生是教师群体良性发展的灵魂。

三、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营造策略

教师工作的性质为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营造提供了可能,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共生效应”的可能性并不必然地向现实转化。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

1.帮助教师形成互信机制,树立“共赢”思维

相互信任是教师共生的社会机制,它的存在使教师双方相信对方是同伴而非对手,从而放心地采取协作的态度或行为。如果没有信任,即使教师的角色安排是按协作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也仍然会妨碍“共生效应”的效果。引导教师对共生理念进行公开承诺是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教师的公开承诺也能够使教师在随后的情境中不会随意否决或忘记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而这种始终如一的行为和态度,能够带给同事信任感,从而促进“共生效应”的产生。

2.求同存异,实现相互尊重

具有文化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学校氛围最利于教师走向互利共生。包容性可以理解为学校的基本价值观、标准和规范允许存在差异,并能够用分层的方式将差异予以贯彻落实。包容性也强调教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这种“差异”使教师能够取长补短激发出新的亮点。

3.加强文化引领,形成共同的愿景

文化引领就是为组织性质以及组织成员设定一套基本的价值观念,使这些基本观念为组织成员共享并发挥作用。[2]简言之,文化引领就是通过理念的构建为组织成员行为提供一种基本的、“理所当然”的范式。围绕这些问题形成比较一致的、基本的组织观念,可以使个体对组织产生集体认同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执行力,为教师合作提供凝聚力。

4.在管理与制度上为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产生提供保障

从管理制度来讲,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共生效应”,必须改革集中、封闭的管理模式,实施人文化的教师管理,营造交流和沟通所必需的民主、开放的环境氛围,这样教师才能够坦诚相见。管理者应由控制者转变为设计者、建构者,创建民主、公正、和谐的决策环境。赋权于教师,积极鼓励教师个人行使自己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权、发言权,民主地参与学校管理。要更好地营造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就要寻找共生的有效组织形式,如集体备课、学术研讨、师徒结对等。尤其要注重发挥学校中现存的独特优势,构建“协作发展型教研组”[3],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组织。

5.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强化教师的集体观念

教师共同体是以教师自身成长为目的,围绕着教师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通过教研活动的相互交流和互依互动,使教师借助集体智慧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独特风格,并以教师个体的丰富性来促进教师群体的良好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其核心是教师之间的互利共生,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交流、坦率沟通,分享经验、思想、教训、情感,分享各种学习资料和成果来共同解决难题,并且这种共生是建立在对话、平等、责任的基础上的。[4]现实中的共同体或虚拟共同体,都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产生。

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营造既来自教师的积极创造,又受其他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如果教师在人类社会知识文化的总体构思和专业发展方向上体现“共生效应”的应有之义,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就能充分发挥“共生效应”的效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共生效应”与班级管理[J].安徽教育,1998(11):12.

[2]萨乔万尼.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孟宪乐.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5(10):12-28.

[4]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猜你喜欢

共生效应专业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懒马效应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