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方案后教学状况的调查
2009-12-01许立新
许立新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对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教改方案,即在本科生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必修课。大学生对新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否满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对此我们在我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实际调查,包括:座谈会、课堂调查、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全校包括文、理、艺术类在内的8个学院13个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1份,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结果:
一、大学生对新课改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
我们从学生出勤情况、听课的认真程度、对教材内容的评价、对教师责任心的评价、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设置选项。数据显示:有48.7%的学生选择从不缺课,33.9%的学生选择基本不缺课,两项相加占了82.6%,选择偶尔缺课和经常缺课的学生分别占14.4%和3%,这说明我校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平均在85%以上。从学生认真听讲的程度来看:能够认真听讲的有46.4%,而选择“基本不听”和“从不听讲”两项的学生只占10.3%,有45.8%的学生选择了有时听讲,据了解这部分学生当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吸引人的时候还是能够认真听讲的,这说明一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是能够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的。对教材内容的评价,表示很满意、满意、比较满意的占87.7%,而选择不满意的占12.3%,这说明改编之后的新教材还是被广大学生认可的。认为教师责任心很强和比较强的占77.1%,一般的占19.4%,而认为教师责任心很差的只有3.6%,这说明全体政治课教师还是尽职尽责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在教学方法方面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0%,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7.9%,不满意的程度比较高,说明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对多媒体教学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77.1%,不喜欢的只占9.8%,选择无所谓的占13%,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通过座谈我们也了解到,表示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教师使用多媒体不熟练、不能正确处理好讲授与课件之间的关系、学生记笔记困难等问题。在期末考核方法方面,主张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的占79.5%,主张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占11.5%,只有8%的人选择了闭卷考试方式。在对平时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的调查中,认为30%+70%的占42%,主张20%+80%的占22.2%,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认可当前的考试考核方法的。
二、新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材使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
现在各门政治课都使用了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的质量总体来说是有保证的,但是有些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缺乏逻辑性,影响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有些教材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或中学教材仍有重复现象,如“概论”与“纲要”课之间,“纲要”与中学的历史课之间,“原理”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之间的重复。有些教材的内容过多又高度浓缩,面面俱到而又点到为止,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都完全展开,致使一些问题无法讲深、讲透,让学生感到没有“深度”。
(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确实想了不少办法,创造出一系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但毋庸讳言,少数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教学方式,搞一言堂。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有些教师不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课件,制作的课件比较粗糙、单调。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师与课件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课件束缚,甚至影响原本流畅的思路。也有个别老师把讲课内容全部输入课件,等于是书本搬家,上课时只需照屏幕宣科,遇到停电或多媒体出毛病便无法上课。还有的把握不好使用多媒体讲课的速度,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课件一页一页翻,学生不停地记,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三)在教学设施和班容量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教学设施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的只占6%,这和我们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班容量方面,政治课上大课的现状仍然不能改变,一个班多数在100人以上,200人以上的课堂也不在少数,如果多媒体课件不能用,或者扩音设备出了毛病,对于授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都是一种折磨,而且大班授课使一些必要的发言、互动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也很难开展。
三、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措施建议
(一)灵活运用教材
由于教材内容多而授课的时数少,教学内容在几门课中存在重复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弄通、弄懂教材,搞清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一般性内容,哪些和其他课程的知识点重复,然后区别对待:“重点内容重点讲,一般性内容概略讲,重复性内容可以不讲”。所谓“重点内容重点讲”是指对于那些体现教材的主题、主线,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并为教材所着力阐述的理论观点。所谓“一般性内容概略讲”是指对于那些非重点的内容,如“概论”课中“文化大革命、中苏关系等内容就不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重要,对这部分内容应有所简略,从而保证重点内容的讲授。所谓“重复性内容可以不讲”并不是在教学中去掉或删除这部分内容,而是以安排自学、问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活动取代课堂讲授的形式。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抵触心理,巩固对原有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即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随着时代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这种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和弊端,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我校以往的经验和其他高校近年来的做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1.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即把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转变为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近年来,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如尝试问答式、讨论式、辩论式及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但客观上说进行这些活动有一定困难,因为班容量大、学生人数多,不好组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借鉴北大的做法。北大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尝试课堂讨论的新方式,即“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将160人左右的大班分成两个小班组织讨论,每个学生只参加一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也能够利用讨论的环节更好地与学生交谈。
2.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概念、原理及会背了多少理论,而应将重点放在要求学生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这些理论,相信这些理论,并自觉地用之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学会做事、做人,成为既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较强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人。在这次调查中认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非常赞成”并“大有好处”的占82.5%,“不赞成”的只有0.8%。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要看到,社会实践的组织和落实是一个难点。对此我们了解了一些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如南开大学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班里设课代表,组有小组长,课代表的任务是与组长们一起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做公益工作,规定每学期3节课的时间。
3.优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现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一是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二是处理好“讲授”与“课件”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弥补单一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一些高校还开设思想政治课网站,把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及参考资料等挂到网上,为任课教师提供备课资料,还有的在网上开设咨询、答疑窗口,随时保持和学生的交谈,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疑难与困惑。
(三)强化组织管理
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而师资力量有限,使得班容量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高校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其经验值得借鉴。
1.全年滚动式排课和选课方式。如北京大学就改变了以往的排课和选课方式,一门课不是固定排在某一个学期,而代之以全年滚动排课,即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的课程,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方便;二是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条件;三是减轻了每一门课程在教师编制上的压力。
2.教学组式的教学组合。如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实行了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教师、专题主讲教师和助教“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由于思想政治课全部为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因而每一门课程的主持人都是由校长任命的,课程负责人要对一门课负全责。每门课程在每个学期要排几个班次,他们聘请中青年教师任课堂主管教师,一人管两三个班,在课程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所管班次的教学活动。每门课设计了若干个专题,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担任专题主讲教师,其责任就是把课讲好。由于这些教师对所分工的专题有较深的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他们的个人魅力,教学效果是有保证的。再有就是由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兼任助教,他们责任到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这四个岗位做到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参考文献:
[1]朱豪然.南开大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N].天津日报,2006(12).
[2]张国.南开大学政治课改革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N].中国青年报,2007(4).
[3]陈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