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讨
2009-11-30杨春杰
杨春杰
伴随着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浪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而职业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更应该成为这股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取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仍偏低。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7.74%:2006年,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0%左右,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1.89%。另外,从数据上看,我国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1809.89万人,教师总量为70.23万人,比例严重失调。上述统计数字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仍处在追求学历合格率和满足数量时期。比照国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正处于专业化提升阶段。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亟需得到提高。
二、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
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同一类型教育往往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所有类型人才,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熟练劳动者及各种实用人才。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
1、非定向的特点
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多样性与发展性决定了其师资培养模式的非定向性。面对职业学校千余种专业,仿效普通高校,构建面向职业学校的封闭型职业师范教育体制显然是不现实的,何况还有专业的发展变动问题。
2、双师型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协调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教师,就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示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
3、成长历程的特点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其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也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直至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
三、对职教教师专业化标准制定原则的几点思考
1、物质待遇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经济保障
吸引那些拥有教师必备能力的人进入教师行业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改善”。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难以留住高质量教师,使得高学历优秀人才从教意识淡泊。这不仅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影响了教师后备军的培养。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这一职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即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能力,使教师成为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专业人员。
2、资格证书制度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法律保证
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是各个行会推行的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制度。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开放型”教师教育制度确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专业化素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认可制度,建立了多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应该拥有三证,即毕业证、教师技能证、专业技能等级证,以此来达到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的统一。
3、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双师型”,即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了解一线的技术应用现状,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即使作为文化课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专业情况有所了解。
4、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持续发展现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在其从事工作五六年后基本定型,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职业水平将在垂直层级上停顿,这是职业水平发展的“高原现象”。因此,教师在整个职业教育生涯中应该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教育技能,逐步提高从教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