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3618块火烧油层跟踪效果评价

2009-11-29刘应忠胡士清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学院西安710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火驱火线产油量

刘应忠,胡士清 (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学院,西安 710000)

刘应忠,胡士清 (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学院,西安 710000)

在动态跟踪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3-6-18块火烧油层产量、产出气体成分、温度、压力进行了跟踪评价,对产量进行了跟踪拟合,对火烧油层先导试验阶段开发效果、燃烧动态指标、平面及纵向火线波及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目前该块的燃烧模式以高温氧化燃烧为主,高温氧化燃烧带位于构造低部位,试验区西部、西南部;目前火驱试验区二线井已经见到了一定的反应,纵向已经波及到射孔井段上下6~10m的油层,最高已经波及到火井射孔井段下部25m;火驱先导试验见到了一定的效果。由于吞吐阶段纵向动用不均,平面及层间压力差异大,油井排液量小,致使火窜和空气外溢,将会降低火烧油层开发的体积波及系数。

燃烧动态指标;火烧油层;数值模拟;高3-6-18块;辽河油田

高3-6-18块莲花油层是一个由四条断层封闭的单斜构造,构造简单,发育有2套含油层系,分别为L5、L6砂岩组。L5砂岩组为试验目的层,油层分布受岩性影响较大,向上倾方向砂岩厚度和油层厚度逐渐尖灭,自下而上油层分布范围变小,为高渗、中孔储层,油藏类型为块状纯油藏;L5砂岩组内部隔层不发育,上下层间隔层发育。试验区L5砂岩组油层埋深-1640~-1740m,平均油层厚度85.1m,纵向上分为4个小层,各小层又分为上下层,含油面积0.057km2,原始石油地质储量70.9×104t。

该块于1987年投入蒸汽吞吐开发,目前L5砂岩组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1t/d,油汽比0.25,采出程度16.45%,采油速度0.4%,回采水率低,仅27.6%,地层压力2~3MPa,继续吞吐生产效果差,急需转换开发方式。但储层水敏程度为中强到强,地下存水量大,采用以水为驱替介质的热水驱、蒸汽驱开发,热损失大,热利用率低。采用火烧油层(In Situ Combustion)采油方法(又称火驱)可有效地利用油层存水量大等上述不利因素,因此,该块L5砂岩组油层于2008年5月6日开始火驱先导性试验,试验阶段火驱燃烧动态指标、产油量反映明显,火窜也有所表现,为此,笔者对2008年5月6日至10月4日火驱先导试验5个月的跟踪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及时了解火驱动态参数变化规律。

1 火驱先导性试验油藏工程设计要点

2 先导试验区火驱特征参数变化规律

由于扩大试验生产时间短,该次研究以先导试验井区为单元进行评价,先导试验起止时间为2008年5月6日~10月4日。

2.1单井产量变化

见效井位于构造低部位,目前地层压力低、累产油量高的部位(见表1),从单井来看,见效井分3类,各自的生产特点如下:①产油量、产气量上升,这类井有4口;②周期生产时间加长,周期最高日产油和累产油量增加,产气量上升,这类井有2口;③产气量上升,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这类井有3口;④加深泵挂的措施井能提高油井排液量。由于火驱阶段单井排液量低,因此选择了4口井进行了加深泵挂措施,实施后,高3-52-162和6-171C排液量增加,其他2口井产量变化不明显。

表1 一线油井见效井生产特点统计表

2.2试验区产量变化规律

1)2008年5月6日第一口火井转注,初期一线井产量增加快(与火驱前补层有关),但产量下降速度变慢,日产油基本在继续吞吐产油量预测线以上,日产油由转驱前的9.3/d上升到18.5t/d,含水由81.76%下降到57.95%。

2)火驱3个月(8月初)二线井产量上升,9月底部分二线井吞吐关井导致产量有所下降,含水由转驱前的81.41%下降到79.88%。

3)一、二线井日产油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火驱3个月后日产油基本在继续吞吐产油量预测线以上,说明火驱减缓了产量递减趋势。

总的来看,试验区日产油下降幅度变缓,产气量上升幅度加大,含水呈下降趋势;二线井见效较一线井滞后3个月。与火驱前相比,一线井日产油由9.3t/d上升到18.5t/d,产气量由463m3/d上升到23580m3/d,含水由81.76%下降到57.95%,只考虑一线井的产油量目前空气油比为1826m3/t,低于极限空气油比2220m3/t(见表2)。火驱阶段一线井累产油2625t,空气油比1882m3/t(见表3)。

表2 一、二线井火驱前后产量对比表

表3 一、二线井火驱阶段累计产量统计结果

注:2008年5月6日至10月4日的累积产量。

2.3产出气组分及燃烧动态指标变化

油井产出气组分及含量变化明显,高3-6-171C距火井距离最近,约32m,目前在生产,日产油3.2t/d,日产水2.3t/d,日产气7136m3/d。2008年7月23日测得该井产出气体中CO2含量高,为11.9%,N2含量71.5%,O2含量1.49%;2008年11月5日测得该井产出气体中CO2含量为19.22%,N2含量78.24%,O2含量1.46%,CO2和N2含量最高,说明火线向该方向推进速度最快[1],从该井产出气体组分变化曲线(见图1)可以看出,N2和CO2含量稳步上升,说明油层燃烧情况良好;其它油井的产气量变化也呈现类似的规律,只是含量较之略低,这与高3-6-171C井距离火井的距离的远近有关。

图1 高3-6-171C产出气组分变化曲线

从试验区所测产出气含量的平均值变化曲线(见图2)来看,产出气体组份和含量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火驱产出混合气体中CO2含量由6.5%上升到目前的10.0%,N2含量由21.6%上升到60.9%,CH4含量由66.4%下降到27.9%,O2含量小于1%。

图2 产出气体指标变化曲线

从判定燃烧动态指标[2](如:氧气的利用率和视H/C原子比)计算结果(见表4)来看,氧气的利用率均大于85%,氧气的利用率高,说明燃烧充分;视H/C原子比在0~10之间,一线井产出气体测试井7口,视H/C原子比在0~3之间的有5口,说明不同的方向燃烧模式不一样,高温氧化燃烧主要位于吞吐阶段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的部位,这些部位储层物性好,燃烧充分;二线井产出气体测试井4口,视H/C原子比在0~3之间的只有1口,说明除了受底层能量补充,产量有所上升外,火驱燃烧动态指标在二线井的反映还不是很明显。

从产出CO2平面分布图上看,产出气体含量分布也是构造低部位和西部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距火井距离近的油井产出气体中的CO2、N2含量高。

2.4平面及纵向火线推进规律

高3-6-0173为观察井,火驱初期测温二次,地层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而同井场的高3-6-0172由于产气量高达10000m3/d以上,初步估计是气窜,该井于2008年7月31日关井。

表4 2008年11月5日产出气体含量及指标计算结果

从2008年11月4日跟踪数模场图(见图4~图5)上看,高3-61-164平面上火线前缘最大距离10.5m,温度大于200℃最大距离13.5m;纵向上火线前缘向下9.0~9.5m,温度大于200℃向下推进距离12.0m,平面上火线前缘推进速度约0.07m/d,纵向上火线前缘推进速度约0.06m/d。

高3-52-164平面上火线前缘最大距离8.5m,温度大于200℃最大距离10.5m;纵向上火线前缘向下5.0~5.5m,温度大于200℃向下推进距离9.5m。

表5 高3-6-171侧电测解释结果及相应的动态数据

注:高3-6-171侧火驱阶段全井段射开。

高3-6-172平面上火线前缘最大距离7.5m,温度大于200℃最大距离9.5m,纵向上火线前缘向上3.5~4.5m,火线前缘向下2.0~2.5m,温度大于200℃向上推进距离6.5~7.5m,向下推进距离4.5~5.0m。

图4 高3-6-0162侧-61-164井温度剖面图 图5 高3-6-172--52-164温度剖面图

从数模温度场图来看,火线水平方向推进的速度比垂直方向推进的要快,主要是因为水平方向储层物性比垂直方向的好;火线向西部及西南部推进快,主要是因为吞吐阶段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造成空气在这些部位流动性好。

3 结论和认识

1)火驱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二线生产井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2)日产油呈上升趋势的井位于构造低部位,试验区西部,该区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燃烧模式为高温氧化燃烧,这部分区域为高温氧化燃烧带。

3)平面上火线最大波及距离约10.5m;纵向火线最大波及距离约9.5m;平面上火线前缘推进速度约0.07m/d,纵向上火线前缘推进速度约0.06m/d。

4)地层温度上升较明显,有火线单层突进的前兆。

[1]岳清山,王艳辉.火驱采油方法的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张敬华,杨双虎,王庆林.火驱采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编辑] 易国华

TE357.44

A

1673-1409(2009)01-N052-05

2008-12-07

刘应忠(1967-) 男,1988年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硕士生,现主要从事录井技术管理和石油工程技术信息化研究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火驱火线产油量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穿越火线之协同作战(上)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辽河油田火驱开发技术进展
火驱油藏工程分析与设计
改“堵”为“疏”水火“相容”我国首个边水(水淹)稠油油藏火驱获突破
穿越火线之我是连长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
气驱特征曲线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中的应用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产油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