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落实“一五计划”工业蓝图的主将麻贵书

2009-11-28

党史文汇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太原市太原市委

谷 峰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山西省城太原面貌的沧桑巨变,历数对此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执政者灿若群星,已故的麻贵书同志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关于麻贵书同志,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曾在《麻贵书纪念文集·序》中指出:“麻贵书同志在山西工作期间,以在太原市为最长。从1954年到1964年,他一直在市委任职,由副书记、第二书记、常务书记到第一书记,是市委主要负责人中连续任职最长的一位”。“如何做一个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如何做一个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注重身体力行,时时处处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民公仆?我想,麻贵书同志就是一面镜子,就是我们的楷模。”

本文所反映的,即是麻贵书同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在太原的点滴事迹。

顾全大局,妥善协调国家和地方利益

1953年,在国家“一五计划”中,太原成为全国重点工业建设的五大城市之一。

太原市实现宏伟的“一五计划”,需要政治素质过硬的领头雁,需要既懂经济建设又能脚踏实地工作的实干家。

1952年年底,中共太原市委调整领导班子。原市委书记、市长韩纯德和几个老常委相继调走,王大任同志担任了市委第一书记,在组建新的市委领导班子时,他考虑到,太原面临的经济建设任务艰巨,而自己过去长期在部队工作,地方工作经验不足,特向省委恳切提出要求增加领导力量的要求。当时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王推荐多年做地方工作的中共忻县地委书记麻贵书。

王大任很高兴,请求让贵书同志尽快来太原工作。

1953年1月,麻贵书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主管基本建设和农村工作。

1954年1月,麻贵书同志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兼基本建设工作部部长。年底在中共太原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委委员、常委、第二书记等职。

太原,从民国时期开始一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太原长达8年的侵占,太原市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和掠夺。日本投降,阎锡山重返太原后,由于其穷兵黩武打内战,只顾发展军工,太原其他工业仍处于停滞状态。太原解放后,虽经三年恢复,取得很大成绩,但要进一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仍然可谓百业待举。

在国家“一五计划”中,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建设的156项工业工程中,太原就有10项。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氮肥厂、太原磷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纺织厂、新华化工厂、兴安化学材料厂、江阳化工厂等。此外,还有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重点工程多项,一些老企业还需要进行扩建和改建。工业建设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为了保证太原“一五计划”工业蓝图的实施,根据太原市委的安排,岳维藩市长组织人员编制了《太原市城市建设规划》,麻贵书和市委其他同志一起编制了《太原市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有八条,其中第一条:“必须服从国家以重点工业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全面地支援和配合国家的重点建设,使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防止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这可以称得上太原“一五计划”的总纲。据此,太原市迅速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

由于太原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中央各部来太原选址建厂的很多,这中间难免和市委、市政府原来的计划和安排有矛盾。为节省投资,各部都想选一片离城近、水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这也合乎情理。然而城郊土地有限,难以满足各厂基建的要求,为此常常需要进行反复考察。麻贵书总是以中央部署的大局为重,统筹解决不同类型的工厂和科研单位的占地问题。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按太原市第一期城市规划的要求,河西地区北部以机械工业为主,南部以化工为主,城南为文教区,几个兵工企业放在北郊。这个格局至今基本未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证明是合理的。这样既缓解了选厂的矛盾,也维护了中央一盘棋的大局。

搞工业基础建设,离不开水源。为了保证太原的10项重点基础工程上马,麻贵书根据省市委的统一安排,首先安排了重要配套项目——兰村水源的筹建工程。1954年,太原市政府组建了兰村水源勘测工程处,会同国家建工部及国家二机部进行勘察,次年7月取得详细的水质水量资料,结论为上兰村汾河河谷及两岸有丰富的潜水,为国内罕见的大型地下水源地。

1956年,在麻贵书的统筹安排下,国家建工部调动旅大市城市建设局等施工单位进驻工地。兰村水源勘测工程处改为兰村水源工程处,成为施工甲方,太原市自来水公司作为生产方参与施工。这项在当时被列为国家最大的地下水供水工程,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7年11月就完成第一期供水工程,至1960年全部完成。公司的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1.5万立方米迅速跃为20余万立方米,加速了太原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搞大规模重点基建工程,太原还面临建材物资奇缺,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甚至连砖瓦都缺。麻贵书认为,一个城市只有大型骨干企业还不行,还应该有与此相配套的众多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中小型企业。他和市委同志研究决定,在基建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太原市大型企业的优势,采取“以大带小,母鸡下蛋”的办法,加速地方工业的发展。

在半年时间里,国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的酵母作用。在太钢、矿机、机床厂、兴安化学材料厂等大型企业支援下,诸如太原建材厂、太原水泥制管厂、太原砖厂、太原石渣厂、太原铁工修造厂等数十家地方工业企业拔地而起,电解铜厂、塑料厂、工具厂、锅炉厂、灯泡厂等地方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此外,还扩建了太原水泥厂。

时任中国重工业部建筑局第三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的王鸿岗曾撰文回忆:

贵书同志狠抓了化工区工业用水的成龙配套工作。晋源引水管道工程的修建是为化工区太原第一热电厂、化工厂、化肥厂等骨干企业解决工业用水问题的。引水工程送水需要水泥制管。市委决定建立太原水泥制管厂,是保证重点工程的举措。这个厂的建立,保证了晋源引水工程的建设,也为以后市政建设需用水泥制品的生产打下了基础。麻贵书同志对水泥制管厂一抓到底,亲自参加了管道安装前对水泥制管的打压试验。当确信经得住五个大气的压力,质量合格后才投入使用。他还参加了晋源引水管道的通水试运转,输水成功,他才放心。此后,为解决蓄水问题,他抓了晋阳湖修建设计,湖区的划界和湖区内村庄的搬迁安置,以及挖掘施工等工作。晋阳湖的建成,使化工区供水系统成龙配套,同时使太原市增加了一个游乐的风景点。他的务实作风有口皆碑,令人钦佩。

1954年初,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有关部门及苏联专家选厂组陆续来太原选厂定址,使太原的接待工作十分忙碌、紧张。

每来一个选厂组抵并,麻贵书及太原市的其他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出面接待。太原基建部作为主要承办部门也忙得不可开交。当时,为兴安厂、江阳厂、二电厂、新华厂、橡胶十厂这五个国家骨干工业企业选址的苏联专家,都看上了北郊区这块地方。因为有太原这样的工业城市基础,又有兰村丰富的水资源,周围三面环山,有较好的防空和国防条件。可是,太原的城市初步建设规划却没有规划这个地区建厂,这就使得基建部工作比较被动。麻贵书同志为此连夜召集会议,专门进行了研究。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如果定在北郊这个地区,太兰公路就需要大段地改线,还必须迁移这里的东堰、东流、兰岗、晋章等五个小村子。如此大的动作,业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同志都有些顾虑。然而,麻贵书则态度明朗,他说:“我们一定要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需要我们地方配合的,我们一定要认真配合,把工作做好。至于城市欠缺的规划,一定要补上去!”方案定下来后,麻贵书指定由市委农委牵头组织“迁村购地办公室”,由他亲自兼主任。就这样,新建北郊工业区的事很快就敲定了。以后的具体工作,诸如迁村购地、兰村水源组织勘探等,都是在麻贵书亲自过问和组织下进行的。

1956年至1957年间,中央几个部门所属的施工公司都要来太原安营扎寨。其中有冶金部的第四、第七冶金公司(后合并为第十三冶金公司),化工部的化工第二建设公司,建筑工程部的大型机械施工公司,还有擅长管道安装的旅大二公司和专为兵工服务的华北建筑工程公司等。当时国家正是统购统销、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之时,粮油蔬菜供应较为紧张。若全部调入这些公司的数万名职工和家属就等于增加一个小城市,粮油供应更会紧张。麻书记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后,深思熟虑,将意见拿到市委常委会议上集体研究,并和市长们协商后统筹考虑、妥善解决。后来,仅调入了冶金部的第四、第七冶金公司和化二建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做到了既调入本市急需的建设队伍,又不致过分加重太原的城市供应负担。

到1956年底,太原市属于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工业工程的部分项目已提前一年竣工,初步奠定了省会太原新的工业基础。

依靠群众,深入工地现场办公

麻贵书十分清楚,只有建立一个好领导班子,才能搞好一个企业。在他直接参与组织下,中共山西省委、中共太原市委抽调一大批优秀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充实到太原各工业企业的基本建设战线,仅1953年就抽调主要干部346人,去担任各级工业企业党政领导工作。新建工业企业的领导干部来自五湖四海,在书记、厂长中,共有省级干部2人,地、局级干部60余人,县级干部120余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建设太原的现代工业而走到一起来了,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工作方法和语言特点等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麻贵书同志以身作则,团结大伙一道工作。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准别人办的事,自己首先不办。他讲大局、讲党性原则,有事同大家商量,耐心做思想工作。由此,太原的工业系统出现了一个领导与群众、干部与工人、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者、上级与下级、市委与企业之间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生动活泼的可喜局面。

麻贵书同志把抓各工业企业的基建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广泛开展了对干部和职工的工程质量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对工程设计图纸,施工前要进行联合会审,进行技术交底;建立了监督工程质量制度,甲方监工员、乙方质管员现场办公,按工程进度签发验收证,不合格者不验收,无验收证的拒绝支付工程款。在施工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认真追查,及时补救,使建筑工程质量大大提高。如今,当年建成投产的20余家工业企业已历经50个春秋,从未发生过工程质量事故,全部达到优质工程,这一成绩的取得也有麻贵书同志的一份功劳。

在太原实施“一五计划”的日子里,他经常徒步当车,几乎每天都辗转在各个建筑工地。每到基层,他就要和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促膝谈心,虚心征求和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尊重科技,尊重行家和技师的意见,反对乱拍板、“瞎指挥”。他认为搞基本建设就要按基本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反基建程序,更不能滥用行政手段随意拍板。否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由此,太原各项工业基建工程进展日新月异,捷报频频传来。

在建设过程中,甲、乙双方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遇到矛盾时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问题如得不到解决,既影响双方关系,又影响工程进度。每到此时,麻贵书即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当他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在甲方、乙方及有关各方定期现场办公会议上,负责协调各方关系,及时处理施工中的各种矛盾。这种联合现场办公的办法行之有效,由此扯皮现象大大减少,相互配合密切了,确保了工程进度。

太原钢铁公司所属耐火材料厂是我国自行设计、自造设备、自行施工的单位,由重建三公司(后改为第二工程公司)承担了此项任务。由于施工条件不完备而仓促开工,出现了诸多问题。据有关同志撰文回忆,当时,贵书同志非常关心这项工程的上马,他指示公司召开了党委会,并亲自到会进行指导。在会上,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稳妥的办法,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工程的进展。这次会议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个“出土”的问题很典型。耐火材料的料槽开工需挖掉大量的泥土,这些泥土当时还未找到堆放的地方。为了不影响料槽施工,只好暂借尖草坪空地推放,等以后再运输处理。这一来,就增加了往后二次搬运的费用。这笔费用该谁出?一时争执不下。在麻贵书的帮助下,把借地堆土改为为尖草坪公园建造假山。这条妙计,不仅节省了二次搬运的费用,也化解了甲乙双方开支上的矛盾,尖草坪公园还无偿造了个假山,增加了一个立体的景点。

太原第一热电厂在施工期间缺少高级电焊工,一度成为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关键问题。而所需的电焊工又非得苏联专家测试合格才能上岗,要求很严格。麻贵书到重建三公司找到欧阳远经理,抽调该公司唯一的一名高级电焊工前去支援,保证了第一热电厂的基建进度和质量。

1958年1月,化工部第二建设公司下属单位工程处承建太原磷肥厂的建筑工程,由电焊火花引起厂房失火,惊动了省市领导,出动了10余辆消防车灭火。省委书记处书记池必卿和麻贵书亲临现场指导,督促灭火,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在火被扑灭以后,麻贵书指示要彻底清理现场,防止隐患。以后六七天内,又不断向市委基建部的同志询问现场清理的情况,直到现场清理完,他亲自听取了汇报,再次视察了现场,觉得万无一失之后,才放心离开。

麻贵书在抓工程进度的同时,还狠抓了安全生产和防火防盗工作,确保了国家财产和职工人身的安全。

善于学习,博采中外先进经验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基建工作中学习工业,这是麻贵书多年革命和工作实践中坚持的工作方法。

据当年重建三公司党委书记王鸿岗撰文回忆说:

我转业到建筑部门,第一次到市委基建部开会,麻书记问我这一段工作怎么样,我就如实告他,有困难,我对建筑工作不懂。麻书记说,你又遇到了新问题,边学习边工作吧,除学习政治理论外,还要学习业务知识,不懂业务知识是不能工作的。这些话是诚恳的忠告,使我至今不忘。

《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是一本苏联小说,写的是西伯利亚修建输油管道的情况。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重建三公司修建晋源管道工程有借鉴的作用,所以在公司领导的倡议下,一次购买了数十本供同志们阅读。麻书记知道后,让副经理王京生向他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他肯定了我们这种做法,而且还亲自阅读这本书,他说:“这本书的内容对你们现在搞管建工作很有针对性,政治工作就是要做到这样的深度,还有书里写的调度会议的方法,也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

1962年,贵书同志参加党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席接见了部分与会同志,麻贵书同志参加了这次接见。毛主席曾经问他说,历史上你们麻家有个大人物,很有名,叫麻叔谋,你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毛主席说,麻叔谋是隋朝人,隋炀帝时开凿过运河,是一名大将。这段话对麻贵书同志印象很深,他谈及此事时,总是这样自勉,说毛主席历史知识渊博,我们要向主席学习,也要注意学习中国历史。

尊重专家、推崇行家,关心他们,是麻贵书工作的又一个特点。

当年基建工地上,曾来了不少苏联专家。麻贵书平时对这些苏联专家的建议执行情况认真进行检查,还经常不辞劳苦地对专家迎来送往,陪他们参加联欢活动。1956年,耐火材料厂建设期间,市里请苏联冶金专家参加了国庆节的观礼,晚上由第二工程公司在太原饭店举办和专家同娱乐的联欢晚会,麻贵书参加了晚会。晚会原计划在12点结束,不料专家们舞兴正浓,当有关人员要宣布舞会结束时,被麻贵书书记制止了。他说这样做很扫兴、不礼貌。所以联欢会一直延续到凌晨2点,麻书记也不顾劳累陪伴到凌晨。

1957年冬,化工区的苏联专家组长回国时,麻贵书和刘子英副部长一同进行了拜访。他们在化工区专家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共10余人。清茶一壶,恒大烟两盒,征求双方对工作的意见,表示谢意。时间不长,话语不多,博得了专家的好评。

麻贵书对青年干部支持鼓励、大胆使用。重建三公司副经理王京生是个青年技术干部,在义井楼房的建造中推行了空心楼板技术。在试制空心楼板时,麻贵书亲自到现场观看,并鼓励他要多把外地的好经验引进太原,还在市基建部组织的讲座中请王京生做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的报告。

1953年至1958年期间,在麻贵书同志的领导下,太原注重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自主创新,工业及其基本建设工作是在全国搞得较好的。1953年推广沈阳五三工厂经验,1954年推广郑长义砌砖法,后来太钢出现了“三槽出钢”的重大技术革命成果。太原化二建在化工厂施工中创造的高压焊和铜铝对接新技术,引起了江西和武汉中南建筑施工公司的重视,先后由总经理等带领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干部来太原参观学习。1957年组织全市3000名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下乡,帮助农村检修农业机械,接着又组织工业内部、工商、工农商一条龙大协作,帮助18个县办五小工厂,这些做法受到来山西视察工作的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的肯定。《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消息,并配发社论,号召推广太原的经验,引起各地重视。江苏、浙江等不少省、市专门组织地、县委书记来太原取经学习。

1957年,太原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工业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经过五年的基本建设,太原市的20多个重点工业企业全部投产,使太原工业门类更加齐全,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5倍,固定资产为1952年的7倍,太原市人口增至100万,成为我国新兴的工业城市之一。当年25天生产的钢,13天生产的煤和7天发出的电,即相当于本市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太原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责编雷蕾)

猜你喜欢

太原市太原市委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中共秦皇岛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侨海报国共筑梦——致公党常州市委会“引凤”侧记
除夜太原寒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