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枣业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9-11-28王继贵陈超
王继贵 陈 超
摘要:在分析沧州红枣栽培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红枣栽培存在目标定位、农用物资、产业规模与经营、科技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难点,并从政策、组织形式、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枣;栽培现状;有机栽培;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3.022
Planting Stat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ujube in Cangzhou
WANG Ji-gui1,CHEN Chao2
(1.C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Hebei 061001,China;2. Cangz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Cangzhou,Hebei 0610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lanting states of Jujube in Cangzhou, the existed problem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aspects of aim, agricultural materials, industrial scale and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bout the policy, organization form,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were also suggested.
Key words: Jujube;planting states;organic cultivation;development;strategy
枣原产于中国,是中国的特产,沧州自古就是盛产金丝小枣的地方。红枣营养价值极高,具有滋补、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沧州枣业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得以长足发展并取得瞩目成就。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农业资源环境逐渐恶化,市场约束力日益增强。目前沧州枣业面临着若干难点与问题,面对现状和未来,针对优势和劣势加以分析和调整,是一项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1栽培现状
1.1品种、面积与产量
枣树是沧州栽培历史悠久、最普通的果树之一,栽培品种很丰富,以金丝小枣(不同品系)为最多,冬枣次之,无核枣、早脆王等新育优系也正在发展。2007年,全市红枣栽培面积为130.1 hm2,占全国红枣总面积的1/3,总产量为4.25亿kg,主要分布在沧州市辖沧县、献县、泊头、青县、盐山、黄骅等地。产值为12~15亿元,并逐年呈上升趋势。
1.2栽培技术
1.2.1产品层次正在升级沧州枣业作为传统的地方种植产业,以前是种的多、管的少、规模大、效益小的自然生产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组织开展“六五”、“七五”期间的“黄淮海流域红枣中低产地丰产技术攻关”,解决了面积大、结果少、枣树多、效益小等问题。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重视枣果的外观和质量,施肥量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枣业单纯重视外观、质量和产量是远远不够的,枣果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外观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营养和食用安全性的提高。如今枣业栽培已经进入无公害绿色栽培标准化生产阶段,有的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红枣有机化”生产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如:沧州金丝红枣业专业合作社与河北新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沧州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沧州农林科学院专家指导下,已建立有机红枣示范基地,取得有机认证证书,其产品25项农药残留指标均为零值,2008年8月成功供应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现场,枣业产品层次正在向着高安全性、高优质性的方向迅速发展。
1.2.2种植形式传统上沧州的枣树多是宽行大冠型的栽培形式,株距一般为4~6 m,行距为6~8 m,随着时代的迁移,发展为大冠、中冠、小冠型及枣粮间作等多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推行50 m单行或50 m双行,株距2~4 m的栽培方式。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其栽培方式逐年由稀植向密植方式转化,目前间作形式的大园大部分已被加密形成株行距为3 m×5 m、3 m×4 m、2 m×4 m或2 m×3 m的密植园所替代。近年来有些地区开始进行篱壁式栽培或温室、暖棚等保护地错季栽培。
1.2.3修剪方式和方法枣树是一种对修剪不十分敏感的果树,历史上枣树不修剪也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后来人们为追求高效益,开始重视枣树的冬剪,继而采取以冬季修剪为主,夏季修剪为辅的修剪措施,使树体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近年来,枣树种植密度逐渐加大,冬剪对于密植枣园效果不够突出,而夏季修剪越来越表现得效果明显。目前整形修剪的基本思想已被调整到了“以夏季修剪为主,冬季修剪为辅”的观点上,使枣树修剪更加符合枣树丰产优质的自然规律。
1.2.4土肥水管理土肥水管理是枣树丰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基础,随着枣树栽培管理层次的不断提升,对土肥水管理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不注重土肥水的管理到把土肥水管理提高到事关产品数量和质量层次的高度来抓,由不施肥到多施肥,由盲目施肥到科学施肥。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曾大量施用化学肥料,致使出现土壤板结,树体病害难以控制,浆烂果病发病率提高,原有的优势产品供求失衡,枣农效益大幅度受损的现象经常发生。枣农们逐渐意识到,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栽培是枣业走出困境,走向优质高效的根本出路。如今枣农们已逐渐放弃单一施用化肥的做法,开始以有机生态复合微生物菌肥作为主要肥源供应枣园,并已实现了枣业栽培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栽培,产品品质和产量进一步提高。
1.2.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枣树栽培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枣树生产过程中,有桃小食心虫、红蜘蛛、绿盲蝽象、枣锈病、浆烂果病等诸多病虫害对枣树生产形成威胁。沧州枣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也曾在不科学防治中受到深刻的教训。单一采用化学防治,不注重综合防治,盲目用药,乱用农药的结果,不但没有有效地防止病虫蔓延,反而使枣果中农药残留增加,品质下降,树体抗性降低,病虫害抗性增强,病虫害大发生等。人们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觉醒,现在已经把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思想重新转化到农业综合防治的方面上来,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以上发展过程表明,人们需要的不是传统枣业,而是全新的现代枣业,这就对我们的枣业生产和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2.1目标定位问题
目标定位包括栽培层次定位、产品质量定位和市场目标定位3部分内容。关于栽培层次我们无疑要向着绿色和有机枣业栽培的方向进发,而产品质量层次定位要向高安全性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方向推进。市场目标定位需要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而要达到以上目标则非常困难,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行,目前尚存在如下难点。
2.1.1群众意志不坚几千年来,枣区群众习惯于传统的枣业生产,由此产生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栽培的认识和知识欠缺,加之近年枣区效益下滑,对高层次栽培缺少信心。因此,必须树立枣农对绿色或有机红枣的信心。
2.1.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我营销的小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管理措施的随意性普遍存在而统一性不足,因此,必须形成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共同销售的统一组织形式。
2.2农用物资
实现红枣绿色或有机枣业生产,急需生产物资的迅速升级。比如:肥料的供应问题,生产有机红枣,无疑需要高效、长效、速成的有机肥料作为主要肥源来代替原用的化学肥料。沧州红枣栽培面积为13.07万hm2,按照每年施有机复合肥4 500 kg/hm2计算, 全市每年需要有机复合肥58.8万t以上,而目前尚没有一家规模化生产的有机肥厂,有机肥的生产量不足需求量的百分之一。由此可见,扶植开辟有机生态复合肥料生产已成为枣业发展进步的当务之急,另外,物理杀虫、生物治虫、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应用,都是枣业升级所必须的准备内容。
2.3产业化规模与经营能力很不相称
2.3.1宣传力度不足虽然沧州枣业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但在国内、国际上的声誉和宣传力度远远落后于山东、河南、山西及新疆等地。
2.3.2经营方法落后,经营能力不足经营意识和方法关系到营销效果和枣业的发展后劲,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作为经营者必须具备地方、企业和贸易3个方面的优势和实力。目前沧州枣业尚不具备这样的水平,经营方式和方法依然传统落后,企业规模小,市场准入手续尚不健全,自己没有直接出口的资格和能力,仍是小家小户的枣生意,由于缺少吞吐性的大批资金,所有主动权仍全部掌握在南方大客商手中,造成优质红枣终端市场价位高而产地价位极低。
2.4科技管理
一是管理体制问题,国家培养的科技人员很难深入到基层和市场第一线,论文总是出生在办公室而大田展示不足;二是管理机制不灵活,生产、创新、经营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三是管理观念不开放。
3发展对策
3.1政策和策略
(1)农业政策的机制在于依托诱导型和强制型制度的变迁,从而获得预期的来之于市场回报的变革效应,今后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和手段,应取决于市场方向和收益群众的利益取向。
(2)要逐步建立起以诱导为主要手段的农林政策和技术体系。怎样有利于产业发展和进步,政府就制定什么样的相应政策。怎样可以充分调动生产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就建立什么样的体制,以此激活发展机制。
(3)在人才开发方面,要取消歧视性的政策。 目前,我们用人往往还是以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资格为指标,而不是真实能力,我们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
3.2组织形式
3.2.1努力加强生产组织化建设尽快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产自销、各自为政、分头出兵的生产小格局,尽快形成统一规程、统一措施、集中生产、共同销售的大格局。通过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实现产品质量的迅速升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新体制的形成。
3.2.2大力发展农村枣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建设,把枣农的土地、枣树、资金、技术联合起来。合作社的组成,不仅仅是枣农的结合,更重要的是枣农与科技的结合,枣农与企业的进一步结合,走向产品与市场的全面密切结合。
3.3生产策略
3.3.1加快品种选育步伐,改善枣区生产品种结构 首先把握好干、鲜、加工3种品种类型的生产比例,其次是要做好早、中、晚品种的搭配,最后要把品种的品质指标放在首位。金丝小枣要以优质、丰产、大果型的新品系为发展方向。冬枣、早脆王、无核枣等品种要在内在品质上寻求突破。
3.3.2加强有机生产的物资准备有机农业是全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枣业是我们枣业的奋斗目标,而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对“水、肥、药”等物资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研究和扩大建设加以准备。比如:有机农业要求不施用化学肥料,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外源激素,我们就要开展“有机生态复合微生物肥的研究”并进行大量生产。开展高效有机肥的研究与生产,开展植物源农药和特用营养剂的研究与生产。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早日实现有机枣业。
3.4技术策略
市场经济时期需要的是能适应市场的新技术,其中包括栽培、加工、储藏等多方面的配套技术而不仅仅是枣果的生产技术。比如:在栽培方面,市场需要紧俏的最新品种产品,我们就要尽快的生产出这种最新的产品,市场需要高安全性的有机食品,我们就要通过开辟农业微生态栽培手段,开展“不施化肥,不打化学农药,不用外源激素”的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再如在加工技术方面,市场需要经过深加工并取得市场相关准入手续的产品,我们就要在提高深加工层次上下功夫,绝不能一味的用原产品去打市场,要实现这些,一要靠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二要靠枣农们充分的落实技术,三要靠企业拉动,最重要的是靠“农、技、企”有机的联合起来。如果农技人员只管研究,不走入生产,枣农只管种植不能迅速的接受新品种、新思维、新方法,企业只经营不管种植层次的发展,那我们只能面对市场望洋兴叹。
3.5经营对策
(1)要坚定正确的经营和发展方向,用科学、理智的观点指导枣业经营,使传统枣业不断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开展。
(2)要加大沧州枣业经济的宣传力度。
(3)要靠联合营造沧州枣业的航空母舰,下大力度整合枣业资本运营,聚集充分的枣业经营资金,把大批量产品集中起来,让产地与市场直接接轨,尽量减少中转环节。
(4)争取产品的直接出口权,使优质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5)加大扶植力度。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对向着高层次运营的相关生产和经营企业、科研单位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曲泽洲,王永惠. 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 刘孟军.枣优质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王继贵.枣树栽培歌谣图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王继贵.将大枣产业化[J].中国供销商情, 2002(综合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