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对立
2009-11-27
五四开始把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对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着眼于文化,因为他们认为文化改革是社会改善的主要手段。他们具有深厚的危机意识,认为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就面临崩溃的危险,救国因此成为最迫切也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要救国,就必须开个药方;开药方,首先需要诊断病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抵抗外来的威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药方就是打倒孔家店,引进西学,以现代化为手段创造一个富强的中国。由此可见,按照五四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对立的。什么是中国的,就不是西方的;什么是西方的,就不是中国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被描绘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传统。因此,传统文化的牺牲是救国的代价。
我认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批判的具体现象,是现代化和人道社会的阻碍,值得批判,但把批判扩大到全盘否定,就过分了。同样,五四时期,主张抛弃传统文化的人也主张吸取西学和西方文化,尤其是一些跟现代化和现代意识有关系的价值和制度。这些思想的确很值得吸取。最可惜的就是绝对选择的提法。没有必要全盘西化和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必要回归传统和全盘否定西方文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回归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儒家、道家和佛学都很热门。这种回归传统的趋势是不是反映了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不是中国人已经摆脱了鸦片战争的情结,认为为了救国,就必须牺牲中国文化传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选择了回归中国传统,我估计,这一趋势跟鸦片战争的情结,以及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有关。显然,各种传统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权力。中国文化如今的吸引力,也跟自身的经济发展有关系。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我的印象是,很多中国人认为,改革开放留下了一个精神空白,不过用什么来填补这个空白,是每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回归传统只是选择之一。二是,为中国现代化做出贡献的西化导致了一种认同危机。很多中国人觉得,应该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来界定自己是谁。生活在中国,说汉语的人当然不会跟中国传统完全决裂。正如我的朋友刘再复教授经常说的那样,我们说一种语言,语言也说我们。换言之,说汉语的中国人大概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将在未来世界扮演何种角色
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瑞典介绍中国文化。因此,我常考虑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会起到什么作用。中国文化遗产是一个宝库,而我应该为打开这个宝库而努力。这就是说,不管这个宝库有什么东西,都应该把它打开,提供给感兴趣的人,全人类的生活会因此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我所采取的、看未来世界中的中国文化传统最宽的视角。
哪些中国文化传统能成为未来社会重要而宝贵的文化组成部分呢?一是中国传统中的世界性和普遍性。从先秦时代起,世界性和普遍性就贯穿中国思想的始终。“天下”、“天命”、“天子”等几个占中心地位的概念都具有普遍性:天下无所不包,天下的人基本一样:性相近而习相远也。
19-20世纪是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组成国际制度的时代。这一时代,每个国家都有一个神圣的任务,那就是保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民族国家的第一个支柱就是本国的文化传统。这就可能导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而忽视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中国恐怕也是如此,孔子就越来越中国化了。现在全球化的势力日益强大,各国的绝对独立和绝对主权日益被各国的互相依赖所替代。20年或50年后的未来世界,无疑是一个更全球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更需要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宝贵的资源。
二是对差异的尊重。未来一体化的世界需要跨文化、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但思想的普遍性不应成为霸权主义。相反,我们需要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多元化,我们需要对差异的尊重。回顾中国漫长历史,很明显,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在当权者的手里常是一种维持正统、压倒反对者的工具。这是儒家思想很长时间里所扮演的一个角色。但中国文化遗产也包含尊重差异的思潮。儒家传统里也有这种开放、宽容的态度。孔子的名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一个例子。道家提供的资源则更加丰富。
三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感。中国的诗歌和绘画早就在世界发挥影响。我深信,中国的唐诗和宋词、山水画、书法等在未来会继续引起更多关注。读中国古代诗歌时,我常感觉这些诗歌对人和自然表现了一种有中国味道的审美感。古代的诗人跟画家一样,经常把一个小的人放在大自然中,这个人跟自然就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未来世界一定将成为一个比今日更加一体化的世界。但是,这样一个世界也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吗?谈这个问题,我们大概就离开了必然的王国,进入了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或者让经济发展控制文化,使文化越来越单调;或者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为保持和促进多元化而努力。
实际上,全球化给全人类带来更多的选择,包括更多元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继续引起很多人的喜爱。同时,在这么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首先是世界的公民,然后才是瑞典人或者中国人。即使我生在瑞典,我也可以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喜欢的东西。同样,中国人也可以超越全盘西化和回归传统的对立。但是,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恐怕首先还是中国人自己的责任。▲(作者是瑞典汉学家,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第十二届蔡元培学术讲座和第十三届汤用彤学术讲座上的发言,有删节。)
[瑞典]罗多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