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数据彰显京华璀璨
2009-11-27苏辉
苏 辉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满载改革开放的硕果,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60华诞。60年来,首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经过奥运会的洗礼,北京正在向着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目标挺进。
“数字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数据。”从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的数字档案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首都北京前进的足迹,看到首都北京科学发展的壮美画卷。
84.9%。北京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仅有420.1万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人,仅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就有46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4%。北京城镇化进程加快,2008年,全市城镇化率为84.9%。城区发展为郊区增添了实力,郊区发展为城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33.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8.7%下降到2008年的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2%下降到2008年的34.3%。北京在全国率先步入小康。
43.5%。城市环境向宜居目标靠近。60年来,北京城市环境不断改善。1949年,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3.6平方米,2008年则达到13.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008年的43.5%。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08年的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升至74.9%。“清泠泠的水蓝莹莹的天”已经从企盼和理想变成现实。
1048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解放初,北京经济基础十分薄弱。60年后,GDP突破万亿,达到1048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3.5%。与此同时,人均GDP不断跨越标志性台阶。1994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40元;1999年超过2万元;2008年跃升至63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0.7倍,年均增长8.4%。
1.1∶25.7∶73.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60年来,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北京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22.2∶38.7∶39.1演化升级到2008年的1.1∶25.7∶73.2。其中,199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确立。
2717.1亿美元。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北京作为首都,区域进出口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步形成。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717.1亿美元,年均增长25.5%。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往日渐增多,特别是奥运会的举办,大大提高了北京的国际化水平。
60年沧桑,60年巨变。数字中的北京,让人震撼,也发人深省。前进中,我们仍然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和国际的挑战和考验。数字中的规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战略去推进、去实践,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符合北京实际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美好愿景,将会尽早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为北京市统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