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整形”:精英文化遇民间挑战?

2009-11-26张颐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整形丰富性微调

张颐武

44个普普通通的方块字,这几日成了舆论追光灯下的“明星”。事情缘起于教育部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略有调整。

看到新汉字表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取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睁大眼睛细细比照,这才发现了44个汉字的“变脸”奥秘。比如“琵、琶、琴、瑟”四个字,左上的“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在新字表中,横变形,像“球”中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其他40个汉字,调整幅度也大致如此。

如此微小的调整,有没有必要?我注意到,这些天,网上意见和公众情绪大都集中于此,且不赞成者众。

据说,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四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看来并未得到公众认同。在某网站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八成的网友反对这一“整形美容”方案。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多少出乎有关部门的意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他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以美不美作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44个,只要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一直动下去。”

这道出了公众担心:微调固然无伤大雅,但如果这样的调整常态化,则可能对汉字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个“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会遭遇民间的情绪反弹?从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出民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能体会到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民间挑战。

在今天公众表达十分活跃、社会公共空间前所未有扩大的条件下,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变量”,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公共政策出台前,主张“变”的民意会积极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形成“主流民意”的印象;而一旦政策出台,形成改变,一些主张“不变”的民意往往会选择积极表达,并形成相对强势的声音,给人“主流民意”突然生变的印象。

其实,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网络意见的五花八门、千变万化,让人莫衷一是。在诸如城市燃放烟花爆竹、节假日改革等问题上,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之前的汉字繁简争论,包括这次的字形微调,也存在类似状况。

对有关决策部门来说,寻求民意,其实是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公众的相对共识。对于一些紧迫性相对较小,但分歧相对较大的问题,谨慎地体察民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不断深入了解民意当下状况的同时,也要提前评估和了解未来民意的可能变化,才可能明智和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当然,44个字的微调与否,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中。有报道说,针对“汉字微调”引发的争议,也引起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的注意。我们不妨静观。

猜你喜欢

整形丰富性微调
一种新型微调挤塑模具的设计及应用
灵活易用,结合自动和手动微调达到好效果 StormAudio ISP 3D.16 ELITE/PA 16 ELITE
芙蓉李整形修剪技术重点分析
新闻采访语言信息丰富性缺失的表现分析
全国大部省份结束2014高考 多地高考模式微调
开放式课堂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探析
宏观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