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2009-11-26齐全利
齐全利
[考点点击]
大气环境是贯穿高中地理学习的一条主要线索,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考查内容之一。本部分主要考点有:①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②大气的受热过程;③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及成因;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⑤锋面系统、气压系统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判读及影响;⑥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影响因素及判定方法;⑦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⑧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的利用及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防御。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组成:低层大气主要由于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布(如下页图)及特征:
(1)对流层具有以下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中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与逆温
1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如下图)。
2逆温:
(1)概念:在低层大气中某些层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2)原因: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如右图所示)。
另外,受暖空气平流运动、山地空气下沉和锋面系统等的影响也能形成逆温。
(3)影响: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造成近地面污染物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加重空气污染;逆温的形成有利于抑制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三、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1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直接原因是地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2)三个作用力:大气水平运动受到的三个作用力。
(3)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风向的绘制方法:①先画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②再将风向针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倾斜30°~45°(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如右图:以北半球为例,A、B、C三地风向图。
四、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受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见右图)。
2气压带与风带:由于三圈环流的形成,地表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热成因可以分为热力高低压和动力高低压(如下表所示)。风带中的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见下图)。
3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南北移动5°~10°。北半球夏半年。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位置偏南(见下图)。
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使纬向的气压带分裂成块状(如下图):
①北半球:1月、7月的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
②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30°S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形成局部环流——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既是一种大气环流现象,本身又是一种气候现象,具有双重性质。
2季风环流与季风气候: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2)成因: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另外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3)类型:亚洲东部的季风主要有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种。
六、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冷锋和暖锋:
(2)中国的锋面活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副高的关系)。我国降水主要是锋面雨,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反常会形成水旱灾害。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早;夏季风弱造成南涝北旱(如右图)。
2气旋、反气旋系统:
3锋面气旋:地面气旋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要能够结合锋而和气旋的相关知识判定冷暖气团的位置、冷暖锋的位置、不同区域的风向、主要降水区域等(如右图所示)。
七、影响气候类型的因素及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1影响因素: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右图中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2气候类型的判别:气候类型主要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判别。
(1)根据气温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最热月份出现在7、8月,则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最热月份出现在l、2月,则该地在南半球。
(2)根据气温特征确定温度带:(3)根据年降水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确定气候类型:
八、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
1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在农业上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措施利用气候资源。另外,在建筑、交通、旅游中也不断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如风向与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冰雕旅游等。
2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寒潮: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大部分地区受影响,只有对西藏、云贵地区影响较小。防御措施是提前预报,做好防寒准备,以减少损失。
(2)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发生在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深受台风影响。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但也能解除或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伏旱)。
(3)洪涝灾害:全球都有,亚洲最多。我国是多暴雨国家,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
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4)干旱:是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疑难点拨]
1气温一降水要素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主要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判别。
最常见的气温一降水要素图的类型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如右图所示),在该类图中判读气候类型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气温曲线判断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半球,根据降水柱状图判定其所属的降水类型。根据该判别方法,可以判定图中的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另外,在气温一降水要素图中,还有一些变式图(如下列图)。在判读这些气候要素图时,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气温和降水的同步程度,即雨热同期还是雨热不同期;二是依据气温变化范围及降水的集中程度来进行判别。
2等压线的判读。
一是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和等压线的数值。等压线闭合,中心数值偏高,为高压,高压又称为反气旋;中心数值偏低,为低压,低压又称为气旋。
二是看风向。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等压线闭合,风由内向外吹,为高压;反之,风由外向内吹为低压。另外,还要掌握低压槽、高压脊、鞍形气压场等概念。低压槽是指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是指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三是要掌握等压线图上“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等压线图上的“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是指:等压线向气压值较高的方向凸出,其气压低于两侧气压,其附近地区为低压槽;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向凸出,其气压高于两侧气压,其附近地区形成高压脊。如左图中A所在线为高压脊,A所在线为低压槽。
四是要掌握等压面图上“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等压面上“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反映了等压面凸凹方向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关系。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反之,气压值越高。如右图,A处近地面的等压面凸向气压高值方向,其气压就低于同一水平面的其他地区;B处则相反。由此可知,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点,B点气压高于A点,空气水平运动表现为由B处流向A处。高空等压面的凸向及空气水平运动与近地面的情况恰好相反。
[感受高考]
[例1](2009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4~5题)读下图,完成4~5题。
4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解析:第4题主要考查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及考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知,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故答案选C。第5题主要考查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考生对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根据第4题结论可知,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故答案选A。
[例2](2009年高考文综天津卷地理部分第10~11题)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如右图)和文字信息,回答10~1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10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11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A形成原因B形成源地C移动路D移动快慢
解析:第10题主要考查冷锋过境前后天气现象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常见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a到b气压先降低再升高且变化较大,B符合题意。第11题,通过台风的形成原因、形成源地、移动快慢并不能看出台风经过的地区,台风移动路径是分析台风经过地区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选C。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天气系统图(右图),回答1~2题。
1甲图的天气系统剖面是沿乙图中的
()
A①线绘制的B②线绘制的
C③线绘制的D④线绘制的
2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
A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BP处气温高于Q处气温
C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D陆地一般不会出现
如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与图中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8年12月1日至3日我国东部某地区天气记录表,回答5~6题。
5造成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6当该天气系统继续加强影响我国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A寒潮
B干旱
C台风
D暴雨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如下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0°~ 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8下列各图与甲、乙两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08年10月20日报道:入秋以来影响我国最强冷空气对我国西北地区带来较大影响,新疆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4℃,风力达6~8级,局部地区风力达12级,南疆出现沙尘暴天气。乌鲁木齐19日17:00气温19℃,20日17:00降至2℃,并出现初雪。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全国天气预报简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此次强冷空气活动给新疆地区带来了较大危害,表现为_________。
(2)读材料二,图中的雨区主要出现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3)根据材料二,未来几天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经历
天气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材料二,受_____________影响,海南岛将继续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示,此天气系统西部比东部风力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10下图为世界各地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图中虚线表示水稻种植的北限。读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30°W经线上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总体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该规律形成的原因。
(2)图中A到C处气温年较差变化很快。原因可能有哪些?
(3)B点是北半球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这里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D 2B 3A 4D 5C 6A 7D 8C
9(1)大风、降温、雨雪
(2)新疆西北部东北地区
四川盆地陕西南部海南岛
(3)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阴天、降水、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4)气旋(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大西部等压线比东部密,气压梯度力大
10(1)大致从赤道向两极不断增大纬度增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增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2)这里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并且有落基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水汽,使北美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很小,大陆性气候显著。
(3)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有利于水稻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