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2009-11-24董悦
董 悦
实施目的为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开设活动课的内容,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据此,我们开展了该项活动。
案例名称为“犹太人在开封”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为2008年9月——2008年11月。参加人员为初二·五班潘瑜伽、张逸群等。
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其一是建立课题组。该课题组,建立在初二·五班。因为该班的少数民族同学较多,有满、蒙、回等。课题组由4位同学组成(大家自愿结合,民主协商)推举潘瑜伽同学为课题组负责人,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记录、拍照、资料保管、采访等各负其责。其二是制定活动计划。经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制订了如下计划:一是了解犹太人的历史、现状。二是了解犹太人的生活习俗、包括服装、节日、宗教、语言、文字、书籍等。三是犹太人的分布(包括世界、中国、开封)情况。四是方法:走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五是工具:市区地图、照相机、录音机、自行车等。其三实地考察。一是内容:犹太人的历史遗迹等。时间:2008年9月30日。地点:开封市顺河区理事厅街。过程:为了使大家对课题有一个感性认识,我建议小组成员先实地考察开封市内有关犹太人的历史遗迹,并提供了相关信息。但同学们还是遇到了一些没有想到的困难。二是,内容:犹太人的习俗、宗教、迁徙历史、今日状况等。时间:2008年10月5日。地点:开封市南教经胡同21号犹太人后裔赵先生家。过程:看到了他们的宗教经文,了解了他们的习俗,还拍了许多实物照片等。在拍摄有关实物的照片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事先检查了好几遍的相机,闪光灯怎么都不亮,只好硬着头皮先拍下再说,拍摄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内容:查阅有关犹太人的资料。时间:2001年10月19日。地点:开封市图书馆。过程:到市图书馆查资料的几个同学去了三次才弄清图书馆的作息时间。在查阅有关资料时,由于图书馆的有关规定,有些书籍不外借,也不许复印,只能摘抄。她们就想到用录音机摘录的办法,使收集资料的进度大大加快。四是内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有关知识。时间:2008年11月2日。地点:开封市民族委员会少数民族问题研究专家赵女士家。过程:赵女士在病中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回答了她们的有关问题,给她们留下了联系电话,并表示可以随时给她们提供帮助。
总结汇报为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小组全体成员对材料进行讨论、整理并写出报告。六、案例分析
课题分析:其一,该课题和世界热点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是巴以冲突,更是由来以久,成为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战略格局是否稳定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二,开封是世界历史上犹太人最早在海外得以合法定居的城市之一,至今仍然有不少的犹太人后裔还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且留下许多犹太人生活的遗迹。选择犹太人问题,具有研究所需的必要条件。其三,我校附近就有犹太人活动遗迹。
活动分析:第一,对学生的影响。其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总结中她们写道:“我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在一天里与这么多的陌生人交谈过……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与别人交谈的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这里看到的是学生自信心增长的骄傲,自我潜在能力被发现的喜悦。其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活动过程中的小细节也反映了同学们生活经验的缺乏和不够细致的作风。而这种精细的习惯和精神,正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条件。一些小失误,也让同学们刻骨铭心。她们总结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只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绝对细心的精神”!这正是实践教给她们的最宝贵的知识。其三,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团结合作和解决困难的积极态度。这期间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问题表述不准确、找不到知情人、原来的地址发生变化及找到教堂后,对教堂管理人员请教有关问题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材料等。其四,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策略,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与实际不断契合的过程。同学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灵活的方法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对教师的影响。其一,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由被动教学方式向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课堂由“教堂”成了“学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容易获得成功的精神愉悦。其二,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从传统的管理者、评判者、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书型”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
对家庭和社会: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的层面上,更加关注其性格、思想品德等内在品质的发展。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当了大学校的角色,学生到社会上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社会的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这样家庭和社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冲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迫使人们重新考虑和认识教育的终极价值和目的,引导人们去实现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
作者简介:董悦,开封市第十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