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
2009-11-24王莉荣
美国教育家苏珊·凡戴克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直接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很容易忘记;如果把教学内容直观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会记住;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己在参与中完成的,学生就完全理解学会了。可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执教品德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一课,根据班级有不少满族、锡伯族、回族、蒙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课前让全班同学和少数民族儿童相结合,到社会,到家里,调查、收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等教学资料,并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把少数民族的语言能学说几句,文字能写出几个,生活习惯能介绍一点,独特风俗人情能模拟表演出来……。课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知识调查汇报交流活动,有的儿童能学说满族语:爸爸——满语“阿玛”;我——满语“某”……。有的儿童展示从饭店门口招牌上拍照或模仿画下来韩国、回族的文字图案……。有的儿童汇报说:以前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很怪,流传着“窗户纸糊在外(很早以前没有玻璃,纸糊在木窗棂外面雨水流不到屋内);生个孩子吊起来(早年游牧生活,孩子放在摇篮里);18岁姑娘叼个大烟袋(游牧生活防蚊虫咬,现在和汉族人一样,基本不抽烟)。有的女同学模拟表演满族两个女人见面时左手弯曲放在胸前一摆,腿跟着半蹲互相点一点头再站起来时的礼节……。有的儿童穿着朝鲜族、满族、回族服装,跳一段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歌舞……。儿童在参与民族风俗知识交流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华各民族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突出了本节课我国56个民族是一家的教学主题。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主题精心创设一些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体验生活,儿童会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教学实践证明:生活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在执教品德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版《爱惜粮食》一课,由于儿童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无法意识到粒粒粮食来之不易。瓦房店地区盛产水稻、玉米、高粱、地瓜等五谷杂粮。课前,先让学生去了解家乡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春天如何播种,夏天如何管理,秋天如何收割,冬天如何储藏,如何运输,如何加工,如何销售等,初步感知粮食来之不易。为了使儿童进一步感知到农民生产粮食田间劳动的艰辛,先把学生课间玩的鸡毛毽子集中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一个鸡毛毽子代替一簇“秧苗”,进行模拟体验农民生产水稻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水田插秧”。插秧时,让学生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脸朝水田背朝天,右手把这些“秧苗” 按照水稻实际生长的株距行距一株一株插下去,后退着走。儿童挽腿撸胳膊,情绪高涨,现场参与“插秧”劳动。短短的2分种,只插了一点“秧”,有的儿童腰腿就有了不舒服的感觉,站起来直腰。这时,停止插“秧”,让儿童联想一下,如果站在水田里插一天秧,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来交流农民栽种各种粮食作物劳动的辛苦,儿童就会真正体会到粒粒粮食来之不易。
儿童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活动中,会对生活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认识。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选用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典型的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执教北京师范大学版《我们这里的农产品》一课,依据家乡部分农产品全国闻名的特点,课前教师和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去农贸市场、农村、社会,调查搜集家乡闻名中外农产品的实物、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手搓一搓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出产的粒粒香稻穗;摸一摸瓦房店市赵屯乡出产的营养丰富煮饭不用水淘洗的小米;抱一抱瓦房店市阎店乡出产的谁吃谁夸,远销莫斯科,称一称吓你一跳,六斤重的红皮大地瓜;闻一闻瓦房店市得利寺镇出产的透着溢人香味的乔纳金苹果;尝一尝万家岭镇出产的紫里透着红,酸甜爽口的大樱桃。。。。。。通过眼看、耳听、鼻闻、口尝、手摸一摸等教学活动,让儿童直接感知到家乡一些特色农产品名扬中外,进而内化了热爱家乡之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的源泉。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导儿童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就会真正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王莉荣,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文化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