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探析
2009-11-24谢娜罗俊
谢 娜 罗 俊
[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宏大精深,其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笔者从这三方面入手,试图探析这三大主要命题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理论;基础
杜威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97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这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的著作,篇幅虽短,却透彻地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后的教育著作都是对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皆于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后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主旋律,成为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从而也构成了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杜威自1885年发表第一篇教育论文《教育与妇女健康》到1952年发表最后一篇教育沦为《[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引言》止,这70年里教育论著十分丰富,但其内容并不驳杂烦乱,而是主题明确,论证精微,至始至终有这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强调教育要立足现实,立足当前,而不是为未来做准备。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从其实用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出发的。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立足于实际的生活,然后以积极行动来获得最佳的成效。
对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来说,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美国,杜威是公认的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深受黑格尔哲学、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实用主义的论题,并将实用主义的影响推向全社会,从最广泛的视野论述实用主义的主张。杜威把实用主义哲学同人类社会的事务特别是教育联系起来,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显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具体应用。
二、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既需要内在条件,也需要外部条件。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生长之所以可能,在于儿童具有“依赖性”和“可塑性”。但只有内在条件还不够,生长还须要有外部条件,即社会性环境。杜威遂提出“学校即社会”,集中地反映了生长所必备的外部条件。“教育即生长”是指教育必须从儿童固有的本能、能力出发,教育的作用就是促成这种生长。
杜威的这种生长观体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新的发展观是建立在机能心理学、生物化本能论心理学和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活动,采用内省法和观察法,强调意识的适应功能和协调作用,重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心理理解为一个生长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相信心理在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里,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的形态。
杜威的生长论还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生长、教育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性是可变的。杜威认为,若人性是固定不变的,一切教育上的努力都必定会失败的。 因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
三、教育既经验的改造
杜威视经验为机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杜威认为“经验首先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是维护某种事物的过程;是忍受和激情的过程,是爱好的过程。”
杜威的经验论是实用主义在认识论上表现,实用主义正是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行动和遭遇之间的密切联系”“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杜威认为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中的“经验的改造”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从理论基础上看,杜威的经验改造理论是以其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工具主义真理观为基础的。杜威一再强调经验就是主体与对象、有机体与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作用与反作用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否定经验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像,杜威利用经验和认识过程中的确存在的主体和对象相互依存的关系,来否定对象的客观的、独立的存在。其实,前者是第一性的,是后者的基础,抛弃了这个基础,归根到底将导致主观唯心主义,杜威的经验论就是如此。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并不十分明显。他也曾在对经验的许多论述中力求避免主观唯心主义,如他在《经验与自然》中说道:“被经验到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岩石、树木、动物、疾病、健康、温度、电力等等”。
不论是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都是把教育看过是一个过程,一个机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三个命题既揭示了教育的手段又揭示了教育的目标,亦揭示了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不能武断地说每个命题单一的来源于哪一个理论基础,只能归纳为与该命题相关的主要理论基础。总之,实用主义哲学、心理学理论(机能心理学、生物化本能论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人性论)指导和贯穿在杜威所有的教育思想中,是无法完全剥离开来的。
作者简介:谢娜、罗俊,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