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09-11-24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学生

邢 军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应在发现和创新方面达到以下要求:“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求知路上不断的探索,勇于挑战困难问题。思维方式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发展,延伸。

[关键词]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拥有自身的独到理念,并结合他人的研究结果。在学习中不断的与借鉴。树立严谨的学风,是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品质。那么需要怎样的树立呢?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会质疑,会探究,进而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育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便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尊重.特别是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很弱了,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还在递减。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用课堂模式来保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工作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它既能促进理论的提高,又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在具体操作上,我把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 第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的提问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关键,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第二阶段让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 课堂时间有限,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不愿意主动提问题, 于是我选择了书面交流的形式,在每课的学习之前先布置书面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数量根据课文的内容有所不同,然后通过预习作业的批改筛选出比较好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加以解决。 只要能提出问题,首先应该鼓励,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为成功者,培养和增强自信,提高提问的兴趣。 第三阶段提升问题的质量。 组成二至四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把提问好的和差的搭配,以利互相促进),在每个人提出各自的问题后,小组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考虑能否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把小组提出的问题和解答一并交上(解答不出的问题可提出全班讨论)

这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但三个阶段中所采用的方式又是相互交织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侧重于哪一种方式。 学生能够提问标志着他(她)对文本有了大致的理解,因为一无所知是不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总是思考的结果,因为浅尝辄止是无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而有创意的提问还是创造力的体现,因为不会独辟蹊径者永远只能问一些‘大路货”的问题。

在几年的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提出的问题质量越来越高,经常让我眼前一亮,而且他们的提问往往切中文本的要点,与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问:为什么刘兰芝和焦仲卿要自杀,他们为什么不出走? 这个问题乍看有些好笑,虽然学生用现代的方式来处理古代的事,但是这说明学生读文章不注意时代背景,很有代表性,所以从这个问题中学生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 再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每月只有五百文工钱,却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而且“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为什么祥林嫂再嫁时要以死抗婚? 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后鲁家不准她参加祝福? 这些问题都触及到小说的主题,闪现了思想的火花,后来经过学生的探讨,找到了答案,相信经过这个过程,他们会牢牢掌握这些内容,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学生们思维活跃,问题多姿多彩,对教师是一种压力 ,也是动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获得专业的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在学习中不断的深化以及探究。将认知显现出来。培养和鼓励学生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便能激发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提出疑问,并与教师开展探究式学习,推动最终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

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作者简介:邢军,青岛第九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学生
学生写话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