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09-11-24王丛芳
王丛芳
[摘要]语文教学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这与审美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中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美育
语言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符号,单纯的生活和学习工具,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特色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涉猎广泛,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文艺作品,这些课文不仅能体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还能够展示出优美和壮观,悲剧和喜剧等不同风格的美。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用美的观点分析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美,
体会人情美,欣赏语言美,激发美感,逐渐培养起审美能力。
一、 运用媒体——感受美
学生对美的感受总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纷繁世界,使语言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恰当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的情境中去,接受美的教育。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而神往,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不断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二、品词析句——理解美
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语言文字并不是肉眼可观的图画,它的美熔铸于字里行间。因此,感知美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即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到美。《林海》一文在语言运用上给人一种自然朴实,闲静贴切的感觉。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抓住锤炼的语言进行分析,感受其精妙,品味其优美准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文中有一句对大兴安岭进行整体描述的句子“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送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分析体味,从中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准确.精妙的语言进行品味,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蕴含的美,还会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三、指导朗读——品味美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自然能体会到美、但富有感情的朗读,更能尽情地品味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其中多数课文适合学生朗读。在教学中,根据目标的需要,寓讲于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个别读、诵读、齐读等。指导学生美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动感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深切的感受如诗的语言美和如画的意境美。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们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进行配乐朗读,不但能渲染气氛,丰富情境,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升腾起来,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据此可知,从教师的方面看,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讲解,更需要朗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字,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仅使人知道,朗读却使人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指导朗读,尤为重要。
四、浮想联翩——深化美
联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中的隐喻,对比或反衬的表现手法常常出现,这些表现手法就是联想产物。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手法描绘的意境时,就需要借助联想形成意象。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留有余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启发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给学生的思维留有驰骋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会开出绚丽的智慧之花。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从想象中感受到美。另外,语文课上,教师端庄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炼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以美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既理解内容又陶冶情操,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
作者简介:王从芳,吉林省通化县果松镇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