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反恐怖
2009-11-23胡坚
胡 坚
国际经济里有个说法,用“金砖四国”代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个叫“高盛”的投资银行,最近常常出现在电视新闻里,不过主要是因为它在金融危机中摇摇欲坠,快不行了。
不过“金砖四国”却依旧被人拿在一起比较,这其中有由于地理、人口和发展程度的相似性,印度和中国又是最容易被拿出来进行比较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没有对印度进行过关注——直到最近出了个大事——孟买恐怖袭击。
眼下,孟买街头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让人记忆犹新的却是这个事情的收场并不完美——不仅不完美,简直是连汤带水,拖拖拉拉,剩下的几名恐怖分子像老鼠一样打起了游击,让印度军警疲于奔命。
印度有中国没有的航空母舰,更有核潜艇和苏霍伊战斗机,这些事情早已不是新闻,但若不是这次恐怖袭击,全世界的观众恐怕很难想象,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的印度,武器居然比某些非洲小国还要杂牌。外国记者这次一定大开眼界,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少有机会在一个战场上看见一方武装力量同时装备世界上最先进的突击步枪和100年前的老家伙。
《集结号》里,谷子地有句台词:“这是英77,我用过,不好用。”没错,这英77就出现在了新世纪的印度军警反恐装备之中。此枪大名“李恩菲尔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有了,几乎是看着英国军队长大的。上世纪60年代印度在边境上和人打仗被AK枪族打得凄凄惨惨时,主力步枪就是这个玩意儿。它的同代人现在早都进了博物馆,品相好的更是成为西方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珍品,只有“李恩菲尔德”这把百年老枪仍然奋战在反恐战争的第一线上,实在是火红的晚年。
每个人都有青春,李枪也一样,在它的时代里,它曾是快枪的王者。被当代大片里的自动武器惯坏的观众,暂且忘掉一扣扳机一梭子弹的情景,回想一下抗战电影中三八大盖,肯定觉得不过瘾。实际上二战中,大部分参战国都在用非自动步枪火拼。
李枪当年能称雄,主要凭一个快。除了直拉步枪快捷省力之外,他还采用了弹匣供弹的结构,一次能装入10发子弹,乃是同期步枪的两倍——别人子弹打完了正在换弹匣,这边还剩下一半,可以从容不迫地射过去——有经验的老枪手换弹匣快的话,甚至可以做到一秒一枪,在战斗中打出每分钟60发以上的射速,而其他步枪的战斗射速很难超过每分钟20发。两队步枪手相遇,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李枪占尽优势。
只可惜,中国有句古话,拳怕少壮,李恩菲尔德虽然老骥伏枥,但是毕竟落后于时代了,早在《集结号》里,谷子地就已经开始鄙视它了,新世纪里手持李恩菲尔德的印度警察,更是被恐怖分子压得抬不起头。
早在当年,为了提高射速,英国人就牺牲了步枪弹的威力,李枪用弹初速只有600米/秒,是当时各国步枪中初速最低的一种,加上弹头重量过轻,打起人来未免有些威力不足不太好使。
当年驻印度殖民地的英军士兵经常需要进行镇压殖民地暴乱,打起来的时候,英军的数目往往远远少于起义军,所以常常被数量和勇气都远超自己的敌人所包围。不能一发撂倒对方的后果是很严重,英军步兵屡次吃亏,射中了人还被受伤的敌人攻击。为了加强子弹的威力,著名的达姆弹就问世了。
后来的各种山寨货加上以讹传讹,让“达姆弹”广为人知,其实它最早就诞生在加尔各答附近,专为李枪射击,它使用较软的弹尖,进入肌体后会比较容易膨胀变形。这样的子弹能带来更大的杀伤,在他国看来,就是在耍赖,于是没多久就给国际法所禁用了。
失去了达姆弹支持的李枪百岁高龄,在孟买街头对抗比它小60岁的,上个世纪的枪王AK47,显然力不从心。拿着这种古董步枪的印度警察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勇气。从新闻图片上看,拿着李枪的印度巡捕还不是装备最简陋的,有些好汉是拿着警棍和藤条盾牌就出来了,步枪的子弹穿透这种藤牌并不会比穿透一张纸费力多少,这些好汉拿着上个世纪初的兵器,走在了新世纪的反恐战场上,除了勇气,也让人唏嘘不已。正是由于这些不足,才导致10多名恐怖分子在最开始的几个小时中无法受到控制,最终酿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
一个拥有了航母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还在用古董武器战斗的国家。这就是印度。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