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意识、隐喻能力与英语词汇学习

2009-11-20余诗龙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词汇学习

余诗龙

[摘要]隐喻意识是培养隐喻能力从而提高词汇学习效率的一个途径。本文结合文本阅读和教学实践,提出一个增强隐喻意识促进词汇学习的理论框架,并强调教师在帮助学生增强隐喻意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隐喻意识 隐喻能力 词汇学习

一、引言

每一种自然语言中都充满了隐喻。国内外对隐喻的研究方兴未艾。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修饰或语言偏离。奠定现代隐喻学研究的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更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这就是隐喻性认知机制。

当前,隐喻理论诸多的研究主题之一是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批很有见地成果。大家纷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现有的研究综合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定性论述的多,定量实证的少。二是理论性虽强,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结合文本阅读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个如何建构隐喻意识的理论框架,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包括单词、词组、短语、习语等)学习效果。

二、隐喻能力与隐喻意识

检索发现,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已成为隐喻研究中常见的关键词。严世清认为,“隐喻能力至少应包含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容的概念域(即传统上所说的隐喻性表达)的情形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以及借助隐喻性认知机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使之能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王寅、李弘认为,“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包括丰富的想像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认为,同语言教学中的两个目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隐喻能力也应是培养目标之一。既然是培养目标,它就不能成为一种训练途径。而真正的训练途径应该是提高隐喻意识(metaphor awareness)。换句话说,训练增强隐喻意识是培养提高隐喻能力的前提和手段。

仿照语言意识的定义,龚玉苗把隐喻意识定义为语言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增强了(enhanced)的察觉程度(consciousness)和敏感程度(sensitivity)。可见,只有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得到增强以后,才可谓具有了隐喻意识。而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训练提高的。

三、隐喻意识与词汇学习

毋庸赘言,词汇学习对于成功的外语学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中国的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词汇记忆任务。多数学生抱怨英语词汇众多,词义复杂,很难记住并灵活运用。举例来说,课本上标示harbor (v.)有两个意思:(1)心怀,怀有。(2)包庇,藏匿。学生们认为这两个意思与“港口,避风港”的意思相去甚远,难以理解和记忆。其实,如果我们以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来理解:harbor(怀有) strong hatred和harbor(包庇) a criminal正如“港湾”里停放着或护卫着“船只”一样,两个动词义就很容易理解并牢牢地记住了。笔者通过访谈发现,目前学生们普遍缺少隐喻意识,理解、记忆词义大多依靠机械记忆,头脑中没有建立“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与“熟知的、具体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词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由此可见,隐喻意识对于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与记忆(尤其是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非常有帮助。事实上,有关在词汇教学中增强隐喻意识的必要性已有充分的论述。试验也已表明,提高隐喻意识能明显地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果。

四、增强隐喻意识的理论框架

Boers提出了提高隐喻意识的五个具体目标:(1)认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中常见的组成部分。(2)认识到隐喻性表达背后所隐含的喻体。(3)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非任意性。(4)认识到喻体中可能的跨文化差异。(5)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根据具体目标,Boers提出了几种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受此启发,龚玉苗提出自己的具体做法:(1)认识隐喻的普遍性及隐含喻体。(2)认识隐喻表达的非任意性。(3)认

识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实际上,这几种做法虽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失之琐碎,不成体系。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包括三个层面的理论框架。

1.了解基本隐喻理论是基础

首先,要了解关于隐喻的基本概念,包括古典的“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还有“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及较通俗的“隐喻性表达”(metaphoric expression)和“喻体”(metaphoric theme,相当于始源域)。其次,要了解并理解常见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其分类。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常见的概念隐喻有:ARGUMENT IS WAR, TIME IS MONEY, BODY IS CONTAINER,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ECONOMY IS MACHINERY, ANGER IS FIRE, LIFE IS A JOURNEY,等等,可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再者,要认识到自然语言中隐喻的普遍性,隐喻不是少数有天赋的说话人或专家的专利,而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随处可见的现象。

2.拓展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是关键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因此,隐喻性认知思维实质上就是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理解上述各个概念隐喻就需要我们运用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另外,一词多义现象是在一个具体词义基础上引申抽象出其他词义。例如,insulate本是物理学名词(意为“隔热,绝缘”),抽象化以后意为“隔离(使免受影响)”;shield本指古代的“盾牌”,其作用是保护使用者免受伤害,现已引申出与此特点相联系的多个词义。因此,当遇到某个单词有多条释义时,我们要运用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在多個词义间找到相似点,如能建立起各个词义间的联系,则该单词的多个词义就构成一个词义串,串线就是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

人类通过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知识。隐喻本身就是认知的结果。由此可见,运用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来理解认识隐喻表达可算“对症下药”了。

3.进行跨文化对比是必需

虽然隐喻思维是人类共通的认知思维,但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表达描述相同的本体时可能使用不同的喻体或借助不同的始源域,或使用相同的喻体来表征不同的本体。由此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多了解这方面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color terms)和动物习语(animal idioms)是存在较多差异的两类词汇。“绿色”在汉语象征“生命,环保,和平”,green在英语中虽然也有“环保,和平”的象征意义,但还有“无经验的;嫉妒的”等涵义。owl在西方象征着“智慧”,而“猫头鹰”在中国文化里则有“不祥,凶兆”的涵义。

了解隐喻表达的跨文化差异不仅直接促进英语词汇的学习,还可因为跨文化差异的多样性而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况且,“对这种历史文化差异的认识无疑会促进学生正确对待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及认知特点是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而并不能单凭母语中的概念隐喻任意地理解、产出其在目的语中对应的语言隐喻。”

其实,隐喻意识是伴随着人自幼开始的正常认知过程。一个1岁半的幼儿会指着汽车的车灯说“汽车眼睛”。正如正常的幼儿习得语言是毫无疑问的一样,正常的幼儿或学生也同样能自然地理解隐喻性表达,从而获得隐喻意识这把认知“钥匙”。不过,在学生强化隐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五、建构隐喻意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座“桥梁”,能把学生从熟知的、具体的“此岸”引导到陌生的、抽象的“彼岸”。教师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都需要发挥着主导作用。

“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能显得晦涩、枯燥,他们不会主动去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去介绍一些基本隐喻理论。其次,讲解词汇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所指的意义上,而是要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从“本体”到“喻体”的抽象化过程,借此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再次,英语教师要利用自己比学生宽的知识面,结合授课内容,穿插一些跨文化对比知识,让学生明白母语文化中的隐喻性表达在异文化中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提高隐喻意识,使学生掌握一件自主理解、记忆、使用英语词汇的得力工具,就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如何增强隐喻意识的理论框架,并强调指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有意识地把相关隐喻理论编入自己的教案,词汇讲解时着重让学生理解“隐喻化”过程,以及加入跨文化对比的因素,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框架。

必须指出:首先,隐喻意识并不是“全效药”,面对不透明习语(opaque idiom)时可能就不奏效。其次,增强隐喻意识只是词汇学习的一种模式,并不能替代其它已确立的模式或方法。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少数据支持。所以,有关进一步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经过长时间(最短一学期)的训练,通过测试数据来验证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果。二是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编制相关教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织教学,切实加强训练,研究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使用隐喻意识提高词汇学习效果的情况。

参考文献:

[1]Boers, F.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4): 553-571.

[2]Cameron, L. Operationalising ‘metaphorfor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In Cameron, L & G, Low (eds.).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1999.

[3]Carter, R. Language awareness. ELT Journal, 2003, 57(1): 64-65.

[4]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外国语, 2003,(6): 38-45.

[6]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外语界, 2006,(1): 40-45.

[7]篮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外国语, 2002,(1).

[9]林肖瑜.隐喻的抽象思维功能.现代外语, 1994,(4): 41-46.

[10]束定芳.隱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2): 1-6.

[12]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6): 140-143.

[13]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 2001,(2): 60-64.

[14]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3): 67-72.

猜你喜欢

词汇学习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也谈I’m finished的意义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可行性分析
浅谈英语词汇学习心得
浅析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开放的课堂, 轻松学单词的乐园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词源学知识对词汇学习的意义及课堂使用方法的进一步探索
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优化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交际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