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循环体系的本科教学效果的评价
2009-11-20张泽生汪建明任改莲
张泽生 汪建明 任改莲
[摘要]大学本科教学是弹性柔性的过程,其教学效果很难仅仅依赖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来评价,建立学生反馈委员会来实施质量循环体系管理,可有效地以终端效果来评价修正教学过程,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提高教与学的积极互动,促进本科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学生反馈委员会 质量循环体系 本科教学效果
一、前言
大学本科教学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有授课教师的前期备课和课堂现场发挥以外,还与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互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其评价方法既不同于工厂生产的简单计件或计时,也有异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统考或升学率,大学本科教学过程的广泛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其评价方法的独特性和柔韧性,但归根到底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反映于学生的接受效果上。相对于生产车间而言,学生既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产品,又是教学过程的用户,因此,借鉴生产领域的质量循环体系,建立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反馈委员会不仅有助于促进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更是评价本科教学效果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生产质量循环体系
关于质量循环体系,日本学者Ouchi对其做过详细的介绍。质量循环(最初称作质量控制循环)产生于二战后(1949年)的日本,其前提是工厂的工人要在调查工作质量和生产率时分享彼此的观点。美国统计学教授W. Edwards Deming将数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运用到质量循环中,并在18个月后由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组织举办的“8天质量控制研讨会”上将此概念引入日本。
目前在生产领域所流行的“质量循环”体系也是基于当初的理论,是一个通过员工参与问题解决与决策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参与性质的管理工具。
质量循环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理论之上:
1.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应该直接参与到决策中去。
2.最有动力和最具潜力的能够提高现有状况的人是这件事的直接参与者。
因此,在商业和工业领域中,质量循环是靠一些自愿组成的小组去分析一些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课程质量循环体系
对于大学本科教学而言,其课程效果较难单纯以外显数据量化,教师与学生潜在智力与感情的隐性投入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诚然,在商业和工业领域中运用的质量循环并不一定可以直接用在学术领域,但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及课程相关的决策是一种对学生而言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以产生在商业和工业领域中相当的质量循环。
质量循环还可以被称为“管理团队”、“质量团队”、“教育过程团队”、“老师—学生参谋”、“课堂代表会晤”等,是通过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学生反馈委员会(SFC),定期为老师提供学习情况的反馈来提高教学质量;课堂的质量循环使学生和老师变成“共同学习者”,并且去分担对方在教学和学习中的责任、权力和自主权。
学生反馈委员会(SFC)是一个志愿性质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渠道和问题与决策的组织,其与普通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价的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前者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并且可以做到最及时的反馈,而后者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反馈。质量循环体系包括各门主要课程简介和在学期结束后的评估,其目的主要是改善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整体环境和课程未来的设计,通过SFC的桥梁与纽带似的沟通作用来提高本科专业教学中的教学质量。
也就是说,建立学生反馈委员会(SFC)来实施质量循环控制,包括:虚拟办公时间、在线工作簿或聊天室、主题讨论会、问题与评论留言、非正式反馈、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价等,可为教师团队提供动态持续的反馈系统,同时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以分享学习的体会和感受,在本科专业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励学生真正参与,同时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质量循环体系的实施
在新学期之初,由教学管理人员在作学科介绍之后向学生们介绍质量循环的概念和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是为教学团队提供反馈的系统。
2.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3.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有序的平台以交流各自对于教学过程观点。
但是也必须强调,学生们参加质量循环评定是自愿的,不会获得额外的好处。此外,学生们不论是否参加了质量循环小组,他们都可以与老师们对于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申请随时加入参加质量循环活动,学生反馈委员会会按性别、班级排名和专业来选择谁将会参加这个活动。
每个学期学生反馈委员会根据专业和学生比例选出若干学生作为其常任委员,专业中的其他学生根据姓氏的首字母分配到每个委员,委员的名字和电子邮件地址会发布在学院的教学网页上,这样其他学生会根据这些信息与委员取得联系。除了几名常任委员,还有几名学生个别挑选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向他们提供自己的反馈。同时如果一个常任委员不能继续工作,这些被选出来的人可以顶替他的位置。
每个学期委员们开3次茶话会,每次会议的内容会在随后的课上和网站上公布,反馈意见也将在网上公布,可行性方案将会立即实行。
主要的实施步骤如下。
1.教学管理人员为SFC的成员提供有效的质量循环操作的背景和培训。
2.训练SFC成员在每次会议之前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同学们就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例如。定期回顾考试是否对大家有所帮助,哪些课上内容对大家没有帮助,怎样避免考试作弊等。
3.对SFC的成员增加透明度,比如让SFC的成员在课程开始前作自我介绍,为SFC选出一名主席(主席的工作包括对每次会议的内容向班里同学作介绍)。
4.使SFC的成员更加有责任感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搜集反馈的工作中(SFC成员要向老师上交一份他们给同学们发的问卷,从而提高问卷的质量)。
五、学生反馈委员会(SFC)的效果
国外研究表明,SFC的工作在提高课程内容、学生—教学关系和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方面比普通班级成员的工作更加有效,因为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促进了普通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的关系。
由于SFC的调查还包括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评价数据,因此其还发挥着建议委员会的作用。SFC在遵照学校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上,可以兼顾考虑到学生个人和班级的整体利益,对班级教学事务进行讨论,例如帮助老师做出对一些违反课程条例的学生的惩罚决定等。此外,还包括老师对待学生意见与建议的反馈接收情况等。
SFC的质量循环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根据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认真听取SFC和班级成员收集来的不同性质的意见,并真诚开放地与SFC就每条建议进行公开的讨论,无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地反馈或解释。
另外, SFC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质量循环体系使得学生们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真正有了发言权,学生的反馈将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改进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由于SFC的工作,老师们会及时了解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怎样的教学手段最利于该教学群体的实施,以及怎样的教学过程对于达到预计教学目的最为重要等。
总之,对于SFC的成员来说,质量循环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同时由于应用于教学上的质量循环持续时间较短,老师可以有周期性的反馈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的关于反馈的总结,并且可以向滚雪球一樣把以前的经验用到后面的教学中去,具体包括:现有教学情况的反馈(反映了现在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流动图(反映了下一个教学循环中可能所面临的情况)以及经验数据库(暗藏的教学过程中风险预测器),因此该质量循环体系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持续性的改进系统,承上启下,在大学本科的专业教学中持续发挥作用,有助于通过实行质量循环体系来提高大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Ouchi WG.,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M].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1981.283.
[2]Wendling HR.The effect of quality circles on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 course[M].Illinois State Univ. Normal,Ill. Available through their library,1996.47.
[3]Angelo TA,Cross KP.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M]. 2nd ed.Classroom assessment quality circles (CAT45).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42-339.
[4]Chizmar JF.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J].J Econ Educ ,1994,(25): 90-179.
[5]Lawson KD,Tubbs L.Quality circles: an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NASPA J 1985,22,(4):35–46.
[6]Lilly B,Tippins MJ.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marketing classes:using student management groups[J].J Market Educ 2002,24,(3).
[7]Orts EW.Quality circles in law teaching[J].J Legal Educ,1997,47(3): 31-425.
[8]Cullen A,Johnston LW.Using quality circles in the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J].J Nursing Educ,1999,38.
[9]Hirshfield C.Using classroom quality circles to combat Japanophobia[J].Soc Stud,1994,85(1):5-11.
[10]Javenkoski JS,Schmidt SJ.Complementing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with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J].Food Technol 2000.
[11]Schmidt SJ,Parmer MS,Javenkoski JS.Sharing our experiences with writing-for-learning techniques in a large introductory course: the daily microtheme[J].J Food Sci Educ,2002,(1):28–33.
[12]Kogut LS.Using quality circles in general chemistry[J].J Chem Educ 1999,73(2):8-146.
[13]Millis BJ,Cottell PG.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faculty[M].Phoenix,Ariz:Oryx Press,1998.282.
[14]Murray P.The quality circle and the American survey:what to do when you canthave lunch[C].Unpublished paper,1983.23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