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危害及原因初探
2009-11-20鲁花兰
鲁花兰
[摘要]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写作教学中,严重存在着写作个性缺失的现象。造成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主要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失真”、语文考试改革的滞后、语文教师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缺乏等。
[关键词]个性 写作个性缺失教学 危害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千人一面的写作教学模式,正是这些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学生回馈的同样是没有个性的千人一面的文章。笔者把造成学生写作个性缺失的这些写作教学现象统称为写作个性缺失教学。
一、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表现
1.不做任何指导的每人每天一篇日记。写日记本来是练笔的一种可行的途径。但是,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前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要么记流水账,要么胡编乱造。
2.每人每天阅读或背诵一篇“信手拈来”的范文,美其名曰“积累”。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昧地强调阅读和背诵的数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养成了学生写作的依赖心理和机械背诵的习惯。
3.要求学生按套路作文。文章有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如主题有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等要求;语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合体和言之成文”的要求。这种状态下组装的文章就可能是缺乏血肉,骨廋如柴的文章。
4.只求“完成”学校额定数量,不求质量。不管质量与否,而是把每一篇习作或作文只当作定额数量去完成,为写作而写作的情况较严重。
5.千篇一律的批语。总是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模糊的、条条框框式的话语,诸如什么“中心明确”与否、什么“结构完整”与否、什么“语言精练”与否,等等。这使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写的文章究竟怎样。
6.“课堂教学五步曲”。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是:首先,“解题”;其次,“泛读”;再次,“划分段落层次”;第四,“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最后,“布置课后练习”。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于一体,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不是形式上的“课堂教学五步曲”就可以解决。学生是否从这堂课上真正明白了该文章“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是否能以一例而反三,只有天知道。
二、寫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危害性
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对学生的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主要表现为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扼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退化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害怕写作文、学生个性缺失等几个主要方面。
1.缺乏真情实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不能或根本不愿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造成学生“作文一套,内心另一套”的双重人格。
2.扼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因为机械背诵、按套路作文、千篇一律的批语等等做法,不仅不能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而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也就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3.害怕写作文。目前,学生的写作大多是被动的按老师的指令而写作,为应试而作文,为完成任务而写作。无论是作文教学过程,还是学生作文过程,体验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4.学生个性缺失。作文,是学生表达、彰显个性的载体;作文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种种做法,不仅不能锻炼培养学生的个性,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千人一面”的人。
三、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
造成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失真”。尽管2001年6月教育部就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同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至此,新课程就走向了校园,走向了师生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全国随之轰轰烈烈地进行。然而,培训归培训,课堂教学更多的仍是“涛声依旧”,写作教学亦然。
2.“急功近利”的教学动机。写作教学本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然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范文、按套路作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机械训练等做法,又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乎,个性缺失教学的方式方法,便得到了强化。
3.语文考试改革的滞后。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由过去的“命题”、“半命题”而改为“话题作文”,考场上出现了一些值得令人欣慰的独具个性的文章,但毕竟还是凤毛麟角。高考的如此风向标,多多少少扭转了教师的作文教学,但很快人们又悟出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应对措施,炮制了“新形势”下为应试而作文的教学策略。这就是一考定终身的升学方式、模式化的考试方式造成的。
4.语文教师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缺乏。首先,不主动探究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建议。可见,语文新《课标》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即或人手一册,又有几人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所以写作教学仍是“新瓶装旧酒”。
其次,不探究语文教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外延与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教师要么把“语文教材”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语文教材”即语文课本,死守教参不放;要么不探究教材内部的逻辑联系,支离破碎地分解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致使写作与单元课文教学脱节,出现写作任务的随意性。
第三,不研究自己的学生。整齐划一的上诉“要求”或千篇一律的作文批语、僵化的作文教学方式,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可是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只是成天悠闲地弹奏着“布置作文、学生作文和批改作文”三步曲,哪里去研究自己的学生呢?殊不知,写作是以学生为主体,作文是学生心声的流露,既然这个写作的主体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那一篇篇文章的写作个性又怎能凸显出来呢?
第四,对作文教学不进行有效的设计,仍按原来的模式进行作文教学。这样的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创造;个性既是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的结果。
综观学生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诸多现象及严重危害,并通过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分析,意在促使我们警醒,尽快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