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成长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9-11-20徐文才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生

徐文才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和谐成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阐述了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和谐成长教育,提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成长教育 理念

人作为自然环境的生物体来说,要生存和发展,就会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那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和接纳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倡导的政治理念、信念、价值观等,不断地按照这一社会规范要求来约束自己,完善自己,并融入其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的累积成长过程,若某一个体或局部不能实现和谐,那么社会很难实现整体的和谐。而和谐是一种动态中正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目前,当代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面对着诸多的压力和矛盾,催生了不少成长发展不和谐的“问题学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是今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去正视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压力,并积极化解、协调、平衡这些问题和压力,使之处于一种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并在和谐中成长。因此,大力加强和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成长教育,是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方法的创新,实现大学生和谐成长。

一、和谐成长教育应从树立高校和谐育人的理念开始

和谐育人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不断正视和积极化解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压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以期实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序的协调的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和谐育人的理念,是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内容。树立和谐育人的理念:

1.和谐育人的理念,可以打破和改革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僵硬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高校学生培养和教育的模式都以理论灌输为主,呈现出僵硬的制度化、公式化。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教育方式基本能接受和认同,他们的思维、感知、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得到了基本保证;但他们对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简称两课)普遍缺乏认同度或兴趣不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使得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解和内化的就很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非常不理想。同时,他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性、实践性,很难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及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存在着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战场”又缺乏“战斗力”,大学生在遭遇矛盾和压力时缺乏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因此,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积淀了诸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指非智力心理因素:性格、意志、气质、情感和认知方式)的形成,已严重地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成长。此外,近10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完全转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素质各异,差别很大,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和谐育人理念的建立,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形成高校全局育人的格局,改善目前的高校育人环境。

2.和谐育人的理念,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由传统认知性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的教育,实现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的根本转变。目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智力因素即他们的性格、意志、气质、情感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不和谐,同时,他们思想道德品质上还存在着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责任感欠缺、团队意识不强、心理健康欠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起了割裂作用,不能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心悦诚服,言行一致。如他们明明知道为人要诚实,可对作弊仍然津津乐道;明白要讲文明、懂礼貌,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举止粗鲁,行为低俗。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发展和需要出现了脱节。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是重视了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实际需要。如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的训练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马列理论教育和“三观”,还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需要,把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和行为规范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和维护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开展道德教育,即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和谐成长教育。

二、和谐成长教育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向和负向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的和谐发展

和谐成长教育,是一种思想和精神教育,是人对未来的人生定位、选择、寄托和向往,支配着当代大学生的言行,引導着他们的人生方向。思想理念指导着行为理念的产生和运动。理念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并同时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中。正向理念对大学生成长起积极作用,负向理念对大学生成长起消极作用。他们初入大学校园时,都满怀抱负,立志成才,都会认真聆听师长的教诲,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和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呈现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风貌,在内心形成了正向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不论最后取得的成绩或进步的收益如何,都是有益的正向积累,都会为他们的成长添砖加瓦或铸就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社会面的扩大,学生思想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侵蚀,贪图享受又好逸恶劳,不遵守纪律,学业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甚至做出对自己和家庭极不负责的事情,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出现了负向积累,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正向和负向理念之间不断激荡,出现了不和谐。此刻,他们也会本能按照高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标准,对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进行不断地、积极地修正和提升。但人的负向理念形成的过程比较隐蔽,大部分都是在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据调研,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的某一时刻无意间或者某一刻受环境的引诱,接触到了一件或多件带负面性较强事件时,无意识地激发了其内心深处压抑很久的负向思想和行为理念而产生了错误的行为后果,使被压制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但此时,由于自负心态和个性的不成熟的作用(潜意识的告诫自己仅此一次而已),没有引起其高度警觉,反而当内心世界产生矛盾时,会多次回味上次事件给自己带来的释放感和慰籍感,甚至会再一次地尝试,以缓解自己的压力。此刻,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未完成社会性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在他们的不经意间走向自己期望的反方向。此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他们的负向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促进当代大学生正向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的主导和谐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和谐成长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中国的应试教育格局使家庭、社会、教育者、被教育者自身都比较忽视个性和谐发展的完善,青少年的个性和谐发展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压抑,当他们走入大学校园之后,与新的校园环境融合过程中极易产生新的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受就业竞争的影响,多数同学仍然会把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各种考证上面去,对如何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身心健康等个性和谐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当他们毕业时,会以不健全的个性心理和品质走向社会。而在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过程中,但凡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人士都具有良好的人格基础。因此,在大学生的重要成长和成熟阶段的大学生活里,重视和实施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和谐发展教育,陶冶学生的性情,铸造他们健康完善的人格,通过具体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实践活动,传递社会信息,实现他们人生中最重要阶段的和谐成长,这才是当代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教育途径建议为:

1.以调研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在深入细致的调研中,了解目前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相关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站在一个更新的高度去全面地、科学地认识、思考、探索培养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解决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平台。第一,从社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来看,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在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自我沟通,人际沟通等方面的有效沟通技能,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善于掌控自我情绪,培养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心境,充分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学校、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达到思想和心理的统一。创建高校大学生个人自身和谐、高校校园和谐,最终实现社会向前发展的整体和谐。第二,重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目前,各高校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都形成统一态势,开设创造性、实践性的教育方法或教学形式都很少或者非常缺乏相应的条件,在教学实施和管理环节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的表现和提升缺乏条件和场所,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个平台,考虑和设置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活动,弥补他们在中学教育中个性发展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寻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当他们在走出校园时,能得心应手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并服务于社会。第三,运用“情感移入”式的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和完善学生人格。“有情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倾心地去研究、去理解、去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等,与他们感同身受,进入到他们的心灵,去宽容他们暂时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足,在得到他们内心的认可之后,以“惨透教育”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地传递我们的教育理念,纠正他们在个性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校正我们的教育与大学生的需求的错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和谐成长教育要改变评价大学生的标准

在和谐成长教育下对大学生的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应该改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学习成绩优秀与否,听不听话等)来评价的话,就非常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和谐成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在要求大学生要踏实学习,按照学校的教育标准和教育制度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同时,教育者不要因学校的要求或标准去束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等的充分展示,让他们大胆地打开被压制的创造和想象空间,保持他们思想的开放性,作为教育者,在学生的展示和釋放中去发现,去引导和教育,去包容他们成绩“不够优秀或不听话”等,并采用多样化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的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才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和谐成长教育,高校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大学生优秀与否,应从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定。

参考文献:

[1]于海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理念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2]郗杰英.关于于青少年创意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