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话婺剧
2009-11-20
编者按: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婺剧、徽剧、评剧、秦腔、河北梆子等五十多个剧种。
喜欢中国文化声里韵里的您,是否在茶余饭后还会来上两嗓子呢?这期开始,我们以摄影师拍摄的个案为准,以图片的形式开始将各式剧种轮播“上演”。六月暑夏,观演请自备一盏茗茶。好戏开场了!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微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
在农村,早期的业余班社,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始发展为化装上台演出。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六十多岁上舞台》
看戏是一种情节,演戏也一样,但后者可能更多地包涵着表达的欲望,这倒与摄影同理。在摄影人眼里,六十多岁的演员是个看点——摄影就是要寻找不同。而在观者眼里。一位老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对人生的诠释才是看戏的重点。作者在确定以老艺人为拍摄对象后,不仅抓拍到了动作的精彩,而且看戏人的虚化也恰到好处——只剩下了对看戏人表情的刻画。
作品中心处的过道,单单是一轮廓光,也会是一幅不错的作品,这里,作者呈现了作品很好的立体感,且前中后每一面都有观者能找到的美感认同。这里。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把握作品的细腻思维与独到的眼光。
《精心化妆》
所谓“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准则,并非说一幅作品中主体只有最少的元素才是好,而是要做到突出主体,其他的细节及内容都必须要为主体让道。一幅作品最终并非只是看哪个细节更漂亮,拍摄难度大可以加分,画质精良可以加分,立意、画面构成好可以加分,但最终决定的是一幅作品最后呈现给观者的意境和整体感受。镜中的人面部如果更实点会好些,眼睛中如果有眼神光会好些,手的姿势如果再漂亮些会好些,但最终结果是,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沉寂在自我完美的陶醉中的细腻感受,以情感情绪的表达盖过了抓拍中留下的遗憾。如果这时的眼神还炯炯放光,一是有后期或摆拍之嫌,二是没有了作品表现出的这种“对镜贴花黄”、顾影且自怜的氛围。
同治,光绪年间(1852-1908),婺剧班社达四十余班。1935年后,婺剧始有女演员。抗日战争时期,金华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员死于战乱,婺剧班社星散,这一剧种几乎一蹶不振。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后改为浙江婺剧团。1955年,各剧团联合招收了二百多名学员,培养了批人才。至20世纪80年代初,婺剧共有了剧团十二个。2007年浙江省婺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