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困生”的转化
2009-11-19王景荣
王景荣
一、“学困生”的成因
所谓“学困生”是指自身智力正常,但学习兴趣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综合有关专家的论述,再加上笔者调查所得,总起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自身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元认知技能和学习动机水平
(1)认知结构不完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学困生”在知识的获得、组织、编码方式上明显处于劣势,有的知识仅在头脑中储存,但不能得到有效应用;有的知识加工水平差,对知识多是浅加工而非深加工。注意的多是描述性知识而非程序性和情境性知识。
(2)元认知技能差。元认知技能是一种高级思维,是对学习中认知过程的主动监控,这些监控行为包括如何提出学习任务,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学困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无目标感,不能积极准确地监控其问题解决活动,突出表现是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分散,随意性较强。
(3)学习动机水平低。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而“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的。
2外界因素,包括家庭教育不得法、学校升学压力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困扰
(1)教育不力的家庭环境。据调查,大部分“学困生”的父母寄希望于孩子,给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文化氛围。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压力。尽管提倡素质教育,但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学生因此产生两极分化,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干脆放弃学习。自暴自弃成为“学困生”。
(3)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开始腐蚀青少年,特别是新的“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实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如下策略:
1倾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爱”,暖化冰冷的心
中外教育家都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以爱学生为前提,日本学者把这种爱称为“教育爱”。任何学生都需要这种“教育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教师要时刻有“人”的观念,尊重学生,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学困生”的预防及矫正才能成为现实。
2建立“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诊断和指导机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诊断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因素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条件。参照“学困生”心理诊断的指标体系:动机、情绪、性格、动力等,确定“学困生”存在的不良非智力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使其尽快转化。
3加强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策略就是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教师在策略训练中,要根据“学困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认知策略,向学生讲解有关的策略步骤。并让其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学困生”掌握以上学习策略,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认知能力才能提高。
4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预防及矫正“学困生”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和家庭要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主动跟教师沟通,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转变观念,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要明白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要协助教师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让教师有的放矢,启迪他们的智慧。
学校要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开办家长学习班,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培养自控能力等。
总之,预防及矫正“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渐进性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更好转化学生。教育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千条万条,其核心就是给“学困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北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教育转化的成果,真正使良好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预防及矫正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