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009-11-19朱桂玉
朱桂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
一、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活跃的前提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辩一辩,赛一赛,闶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活跃的保证
平时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千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工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意言语文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用那种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他们,用肯定的微笑,活泼自然的手势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从心底钦佩教师,学生自然而然会从情感上亲近教师,才会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感兴趣,进而喜欢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对他们予以充分的理解,发自内心的给予尊重,这是课堂活跃的保证。
三、改变教学方式是课堂活跃的重心
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教师说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兴趣根本无从谈起。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室的布置方式,可以几个同学结为一组进行讨论。也可以变成一个小剧场。有些课文教学,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来表演动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既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又学习了语文知识,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融视听于一身,强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直观性,使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形象,这种近乎自然的交流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代替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快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从而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师引导灵活是课堂活跃的根本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人特定情境,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五、发挥语言魅力是课堂活跃的催化剂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语文教师应是使用语言的高手,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这些都是与个人平时刻苦的学习,点滴的积累,经常性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不吝惜赞美之渊,不吝惜自己的掌声,更要教会学生相互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恰当运用一些幽默性的语言,如歇后语、成语、俗语等,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使知识性、趣味性融于卜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注重信息反馈是课堂活跃的检验
每个学生都有渴望被教师认同和称赞的心理。从学生的这一心理出发,就能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写上如下的批语:“你写得很清楚,但个别词语用得不太准确,注意呀。”“你的观点很鲜明。继续努力!”通过学生作业反馈,用心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信心鼓舞干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每年年终都要书写操行评语,操行评语就像一个判决书,能使学生激动兴奋。也能使其一蹶不振。在书写评语时,应尽量少些尖刻。不因一些小缺点而全盘否定,即使是学困生也抓住其闪光点,让他们相信自己会成功的,“我能行”。
综上所述,“活”是艺术的生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动脑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