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论
2009-11-19颜海建
颜海建
记得在上师院的时候,一位导师这样对我们说:“上课时,一堂课能讲完的内容决不要拖两堂课。否则不仅是浪费你得生命,更是浪费五六十个孩子的生命。”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关注到教学效率这个问题,并且表示了他们的担忧。语文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太低,问题很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缺少效率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其中有以下的因素:
第一,教与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教师有教学大纲,有教参,但有些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不强,盲目性较大,可操作性差的现象。由于学生条件的不同,比如学生的知识面存在着差别,在上《长征》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对此的了解仅限在历史书上的内容,其它的可以说是一点不懂。而城市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课外阅读、网络等信息源补充自己,教师上课要轻松得多,目标也容易达成。教师要在备课中清楚地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方面青年教师尤其应该重视,不要轻视这一环节。
第二,上课随意性较大
上课时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只知道完全听从教师的教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教师上课时候是“脚脖子上系铃铛——走哪想哪”,正式内容却一言带过。学生则是“雾里看花”,不知上了些什么,茫茫然。教学中不反对在上课前向学生告知学习目标,让他们在预习中选择他们能利用的途径收集与新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学习中,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让他们质疑课文,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教师只讲学生不会的内容,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复习中知道有什么不足,有针对性补充,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教法与学法陈旧
这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依然陈旧,不知变通,搞“一言堂”。教师唱“独角戏”: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为实现教学计划,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讲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时候,为了避免把语文课上成空洞的政治说教课,笔者让学生来向大家讲述农忙时候的苦与乐。一堂课笔者几乎就是一个听众,只在最后终结时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舞台剧等。教学中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达到学习目的。不是学生没有激情,而是教师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课内不行课外补,打“疲劳战”的教师大有人在。错误的提倡机械的“贝多芬”(背多分)理论。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授之以“渔”,使学生的自读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不知该怎样去读、记、背、练等。
所以,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运用协同理论,能提高教学系统的自组能力,协调好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语文教学系统自我调控的机制,使语文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促使学生身心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