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09-11-19严红艳
严红艳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对古今中外大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学习,能过独立思考,提出不同见解,从历史文献中悟出道理,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用辩证方法看待问题。在历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性教学。
一、运用问题启发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多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设问,积极诱导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隋朝一课中,以“繁盛”、“一时”突出隋朝历史短暂而繁荣的特点。隋朝大运河也是本课一个值得探究的亮点,教师可围绕“大运河开通及作用”质疑提问:
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说,“开通大运河是好事,也是坏事”。对这个问题你怎样看?
这两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运用资料研究,进行分析思维训练
历史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搜集材料和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引用适当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节时,出示小说《三国演义》开头几句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转头之间获得或失去,这个道理突出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为什么相距仅八年,曹操会一胜一负呢?请同学们评论。学生从两次战争起因、准备、人心向背等方面进行讨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横向思维,最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运用假设法,进行辩证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从问题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例如,学习秦朝农民起义时,可质疑:“秦二世时,假如被征发到渔阳戊守边境,贫苦农民中途没有遇到大雨能够按期到达,还会爆发农民起义吗?”学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中讲“中国禁烟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教师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正确答案后,进一步提问: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这样学生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运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探求历史本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想法,学生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就培养了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