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09-11-19潘锋
潘 锋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1988年建校的农村初级中学,办学近20年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学校管理不断规范,以管理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人士的一致好评。作为学校,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为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我们提出了科研促教求发展的办学新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的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构建“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展示评价——突破探究——测评反馈——反思交流。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究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教学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1课前预习
预习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1)自学提纲。同学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研究探讨教材后制定出自学提纲,提前一天告之学生。(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自学提纲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
2初步感知
(1)导引新知。通过简短的导学与研讨,引入新知,让学生再次充分触摸新知,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2)明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温学习内容,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目标。
3展示评价
(1)展示成果。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提出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表演,小组间的展示可以展开竞争。(2)师生共评。以学生为主,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进一步深化,发现问题所在。
4突破探究
(1)质疑解难。教师要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突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要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2)拓展迁移。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知识的实际意义,在讲、练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5测评反馈
(1)独立测评。学生在下课前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测评题,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测评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题目的选择要典型、适度和适量。(2)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反馈信息,矫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竞技
状态。
6反思交流
(1)反思回顾。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得成就感,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2)皮思交流。教师要对本课的教学做出深刻细致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四、“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师的“三级备课”
1备课前自学提纲
课前备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妻学什么和获得什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备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并在如何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上下功夫,要把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展示探究、交流提高的阵地。
3备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既注重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知识的经历与感受,重视为学生提供尝试、探究、交流、实践、表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参与机会。
2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时,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参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相对平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该模式构成的前提,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是该模式的基础和关键。另外,充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急于求成,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则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保证。
在第二轮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