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此不疲渲染“黄色间谍” 高高在上想当“民主老师”

2009-11-19

环球时报 2009-11-19
关键词:德国人德国

德国人对华偏见从何而来

●本报赴德国特派记者 段聪聪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很多德国书店都有中国主题书籍专柜,图为汉堡市一家书店的专柜,特别推荐的是旅游、小说类书籍,也不乏题材敏感的书籍。段聪聪摄

“德国之声”网站不久前刊发过一篇文章,抱怨中国人对德国缺乏了解,文章举例说,至今仍有很多中国人用“希特勒万岁”来问候他们遇到的德国人。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恐怕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会哑然失笑——到底是中国人不了解德国,还是相反?作为德国“民主宣传工具”的“德国之声”如此描写中国并不奇怪,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德国主流媒体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在他们那里,中国的形象时常显得晦暗而扭曲。一位德国专家遗憾地表示,在德国学校课堂上,除了“文革”、“三峡大坝”外,几乎没有介绍中国的知识,仅凭这些怎么能够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一位中国专家认为,中国地位的上升给欧洲最强大国家之一的德国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中国的形象遗憾地成了某些德国人复杂心态的牺牲品。但中国和世界都在改变,德国人应该正视它,不要总是企图当中国的“民主教师”。

中国——德媒眼中的“罪恶之国”?

“对德国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它就像一个各种神奇说法的集结点”,德国《汉堡晚报》曾这样写道,在德国,有人把中国看做一条令人生畏的巨龙,这条饥饿的龙想要吞噬世界所有资源;也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摇篮。这段描述反映了很多德国人看待中国的角度。在德国采访数月间,《环球时报》记者发现,“遥远的东方”、“庞大的中央帝国”、“正在上升的国度”、“神秘的红色中国”,是很多德国人想到中国时的第一反应。

近两年来,德国人对这个他们不太了解的国度,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翻开德国报纸,每天都会有几篇关于中国的报道。但遗憾的是,其中批评,甚至是歪曲、抹黑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各种“奇怪”解读也越发离谱。从去年拉萨骚乱时有德媒屡抛不实报道,到上月法兰克福书展某德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肆无忌惮地戏弄中国人;从媒体上连篇累牍的“黄色间谍”到“中国抄袭”,中国的形象在这里变得晦暗而扭曲。德国地铁的车厢减少了,就说是因为中国人消费钢材太多,德国的钢材不够用来做车厢了;德国牛奶涨价了,就说是因为中国人开始喝牛奶,把德国的牛奶都买光了。似乎德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在中国身上找到原因。在这种流行论调的影响下,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日趋消极。英国BBC进行的“2009年各国形象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占63%,仅排在日本之后,成了最不喜欢中国的欧美国家。

“偏见”——很多德国媒体人自己也承认对华报道存在偏见。而这些偏见主要是因为德国人并不真正了解改变和发展中的中国。参与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中国报道媒体研究”项目的哈菲茨教授说,“一般说来,德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甚至是毫无了解”。他说,在德国学校里,除了“文化大革命”及三峡大坝等几个巨型工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介绍中国的知识,而要了解这么一个大国,仅靠这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德国之声”去年总结的“德国人有关中国的几大偏见”中,甚至有人相信,四条腿的除了桌椅板凳,中国人什么都吃。

德国人的不安与焦虑

路易斯·阿布雷-罗梅洛是汉堡大学政治学系的博士生。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到过中国。他颇为无奈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很多德国人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不喜欢改变,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在这里。有的人连去法国都嫌远,像中国这么遥远的国家他们就更不了解了。”然而,改变并不会因为有些人不习惯就不发生。去年底,德国智库——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与民意研究机构“diamap”进行的共同调查问卷显示,39%的受访德国社会精英认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政治强国,88%的受访精英人士相信,中国将在20年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中国如此巨大的改变给德国这个欧洲老牌强国造成的心理冲击是极大的。这两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许多德国媒体就流露出了一种“酸溜溜”的态度。美国媒体说,奥巴马中国行显示出世界力量重心的转移;奥巴马要向中国证明美国是其伙伴。但德国媒体并不看好中美之间日趋平等的关系,认为奥巴马对中国过于“顺从”。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17日报道的题目是“奥巴马访问中国——美国人在中国的经济实力面前颤抖”。同日,《世界报》的报道称,美国对中国表现得小心而周到,欧洲的地位更显低下,并断言“中美两国热络不起来”,而路透社德国版称,中国的胡主席不向奥巴马妥协。

《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很多德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示钦佩,但同时也焦虑德国和欧洲将丧失已经拥有的福利生活和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经理人杂志》的编辑沃尔夫冈·希恩曾到过中国20多次,写过许多关于中国的经济类报道。他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德国的政治和军事威胁消失了,现在是中国在经济上对德国构成了新“威胁”。希恩说,德国人看到的是二三十年前还存在的一些德国工厂,现在却不见了;一些德国原有的工业在慢慢消失,转移到了中国和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这让德国人产生了对“中国将主宰世界”的恐惧。

事实上,这种“恐惧”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显露强劲发展势头时就开始了。当时,一名德国驻华记者在其一本书中表示,“中国崛起就意味着德国衰落”。这种论点后来传到政界。2007年10月,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通过的“亚洲战略”文件明确提出,不能让亚洲的崛起导致德国衰落,德国必须认真对待中国的崛起,德国与欧洲应该加强与美日等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合作来加以应对。

这种不安也体现在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时代》周报的大学生月刊近日以“我们是不是该学中文了?”为题刊文说,中国学生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每年中国有几十万工程师毕业,外国企业正在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这让德国未来的工程师们备感竞争压力,德国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来自东方的“挑战”?

德国不该总当“民主教师”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去年6月在柏林“德国外交关系学会”发表演讲说,中国在技术、科学和经济上的全面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西方应该接受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遗憾的是,能有施密特这样高的战略眼光的德国人太少了”,一位德国资深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德国采访期间,谈到中国问题时,很多人都提起施密特。他被认为是西方政界最了解中国的人。对于德国为何对中国抱有成见,施密特曾分析说,西方对中国的诠释一直受美国主导,而美国对中国是抱着双重拒绝态度的:一是拒绝共产党政府,二是觉得中国不可捉摸又非常可怕。

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二战和冷战的历史教训非常深刻。二战期间,德国是一个在纳粹统治下没有自由的国家;而冷战期间,它又位处美苏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交锋的最前沿。那时的德意志经历的是民族分裂以及政治军事上来自苏联的压制和威胁。对历史的不断反思使德国人在涉及自由和民主问题时特别敏感,这自然影响到德国人看待中国——一个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眼光。而坚持“好消息就不是新闻”的德国媒体,其有关中国的批评性报道又“印证”了德国人心中不客观的中国形象。

这种使两国互不理解的鸿沟日趋加深,引起了一些德国媒体人、官员、学者和普通德国人的担忧。前德广联驻华记者施特凡·尼曼坦承,德文媒体对华报道中出现过许多错误,其中很多是不被允许的、尴尬的错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黑伯勒认为,德文媒体只盯着“中国存在侵犯人权的现象”,只看到一方面的中国,但中国还是一个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国家,这方面被德语媒体忽略了。聊起德国媒体乐于炒作的“黄色间谍”话题时,一位在著名贵重金属材料与科技集团贺利氏公司工作的德国人对记者说,“很多国家都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游戏的一部分。美国人从我们这里偷走了不少化学配方,德国媒体为什么偏偏指责中国人呢?”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不久前在《世界报》上撰文,将德国批评为“高高在上的教师”。文章称,德国政界和文化界有很多人依然抱有旧观念,“我们是不是因为对欧洲理念感到骄傲而变得傲慢了?我们是不是忘了,这些理念中应少些对中国的偏见?”“很多德国人会用筷子吃中餐了就自以为是中国专家,对中国过去10年巨大而戏剧性的变化却视而不见。”另一位德国汉学家弗里德里希教授认为,中国是与德国不同的国家,如果我们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期望和设想用到中国身上,就会扭曲我们的视线,这种幼稚的视角导致了另一个偏见的出现,“我们无法想象,在世界的另一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在德国,呼吁理解中国的声音正在加强。拿工业外移来说,《经理人杂志》的编辑希恩就认为,这是德国企业追逐利润的结果,是他们的自由选择,“德国人无法想象,中国农民工一个月挣100欧元,每周工作四五十个小时,即便中国人的工资上涨20%,与德国工人每月上千欧元的工资相比还是差太远了。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中国打动了我的心,改变了我。中国打开了我的视野,是我的新的力量源泉。”在波恩开办气功疗法诊所的诺拉博士对记者说,她在中国看到的是人们如何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欧洲人常对他们不了解的事情下结论,中国如此广袤,历史久远,又具有多样性,对这个国家很难做出简单的评判”。

“时间站在中国一边”

“欧洲不是我们的敌人,较少战略冲突,这是基本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蕴岭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洲与美国不同,它与中国并没有直接的战略利益冲突,欧洲不必特别担心中国崛起,在全球化、市场开放竞争的条件下,照现在这个趋势,中国的产品、企业、人员在欧洲的规模会大大扩展,但即便是如此,中国也不会在欧洲居“主导”地位,中国将来的发展是靠内需主导的。张蕴岭说,也许欧洲人真正担心的不是现在的中国,而是未来的中国,“中国这样一条巨龙,具有不可知的发展潜力与影响能量,中国经济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正在改变着世界,这使得他们对未来更难以把握”。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教授李乐曾认为,德国媒体片面地、主要以报道中国负面消息为主,会误导受众,但把德国媒体批评中国说成是因为敌视中国,就过于简单了,这与发行商、媒体工作者的政治倾向有关,也与其国内政治的需要有关。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负责人桑德施耐德教授认为,中国崛起是既成事实,德国要面对这个现实,德国应该做的是协调与中国发展的步调,“学会从中国的崛起中获得好处”,这远比责备、叫嚷更有价值。《经理人杂志》的编辑希恩说,其实很多德国媒体的主编都没去过中国,让德国人理解和接受中国需要时间,也需要中国多做民间交流活动,改善形象。汉堡大学政治学博士生路易斯说,“我每次从中国回来,朋友们都会问,‘中国怎么样?‘他们不会超过我们吧。我说,会的,他们就不高兴。对于德国媒体的批评,中国其实不用在意,我相信,时间是站在中国一边的。”▲

猜你喜欢

德国人德国
近半数德国人希望美国撤军
近三成德国人是月光族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德国人不再爱读书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六成德国人认为“有钱能更幸福”
新中国科技60年(3)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