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
2009-11-18丁川玉
丁川玉
我的家乡是红军的故乡。
这是奶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它发生在许多年前。
一位红军战士和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结婚了。军号吹响了,红军战士就要离开家乡,临走前,战士送给姑娘一面镜子,让她等着自己回来。姑娘久久目送着战士远行的背影。
她等着,等着。一年,两年,三年……姑娘每天都会用那位战士送给她的镜子来梳妆。
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她变成了大嫂。
大嫂一再托人打听丈夫的下落。一天,那安静的屋子里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是日思夜想的丈夫回来了?一开门,原来是政府的人,她有些失望,但又心头一动。
“是有了他的消息吗?”她急切地问。
“是的,大嫂,我们有了大哥的消息。”政府的人回道。
“什么?什么?”她追问。
“大哥他……他在……在长征的路上……牺牲了。”
“不!不会的,不会的!他临走前亲口答应我一定会回来的!”她坚定地说。
“这消息千真万确,我是他的战友。路上他生病了,再加上那时没粮食,而他还坚持要上前线,所以他……”
“……”
“大嫂,为了纪念大哥,我们把他的碑立在了长征的路上。还有,这是政府发的抚恤金,给您。”
“不,我不能收,他还活着,一定还活着!”
她把来人送走了,拿出那面镜子,边哭边对着镜子说了许多许多心里的话。
又过了许多年,她成了白发阿婆,乡里给她建了新房子,请她搬过去。
阿婆怎么也不同意,她说:“我走了,他会认不得回家的路哇!”
就这样,阿婆守着一个诺言,一份情,一生的爱……
指导老师余克坚
特别推荐
冯凯
本文的题材很新颖。可以说,现在很少有这样的红军题材了,尤其是在学生的作文中。
这是奶奶给作者说的红军故事,是今天很少有人提及的悲壮故事。江西是老区,有许多老百姓参加了红军,也有许多人为此而牺牲,作者写的就是一个少女期盼参加红军的丈夫归来的故事。多少年后,当故事主人公从少女变成大嫂时,她等来的却是丈夫牺牲的消息,她怎么也不愿相信丈夫的牺牲。政府派人送给她抚恤金,她拒绝;政府帮助她建了新房,她拒绝,为的是怕丈夫归来不认得家!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也写出了主人公的高尚人生。她信守诺言,忠于爱情,为了诺言,信守一生,献出一生的爱。
本文虽然文字简洁而内敛,但不难发现作者是动了真情的。文中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其中的人物对话,随着人物对话的一一展开,主人公的形象也不断地凸现出来,就在这些看似平淡朴素的对话之中,人物变得越来越丰满,也让读者逐渐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了作者从内心里对笔下的主人公的敬仰之情。读着读着,读者也不由得被这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而这些感动,便是从人物对话中凝聚而成的,收到的效果往往比充满感情的抒发更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