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个孩子的妈妈
2009-11-18张伟
张 伟
唤醒即将远去的生命
史金凤是陕西省局至县楼观镇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1991年正月一个清晨,她正准备去西安,忽然听见有人说路边有个被抛弃的“月娃子”(方言,意为未满月的婴儿)。她忙跑过去,一个小包裹扔在雪地上,里面的婴儿全身冰凉,却发出嘶哑微弱的哭声。母性告诉她,先把孩子抱回家再说。
后来去医院检查得知,孩子患有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劝史金凤放弃,她却抱着孩子进了西安儿童医院。17天后,孩子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她带的7800元也花得精光。
之后,史金凤四处托人寻找孩子的亲生父母,没有找到;周至县也没有孤儿院。无奈,史金凤硬是说服全家人。把弃婴留下,为他正式取名庞小明,并把捡到的那天算作他的生日。
一年过去,当史金凤全家为小明唱着周岁生日歌时,她忽然意识到孩子的听力有问题。经检查,孩子可能先天耳聋。从此,史金凤踏上艰辛的八年治病路。她一趟趟往返于西安、郑州、太原、成都,花去家中十多万元积蓄。1998年,史金凤得知上海有家医院能够手术治疗耳聋,带着小明直奔上海。她说:“既然我和他有绿,就有责任呵护他,反正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去尽母亲这份责任!”
到了上海,她才知道,仅手术费就要24万元。史金凤苦苦哀求医生,说只要能给孩子治好病,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医生被感动了,决定为小明免除大部分费用。但最后发现孩子病情特殊。根本不能做手术。
为了一声“妈妈”,她等了整整九年!
回到家后,史金凤偶然听说用裸露在深山崖石上的老葛根熬成汤药可以缓解孩子病情。不顾家人劝阻,她马上独自进山。先是骑车,后又步行20多重乱石小道,终于来到荒无人烟的四十里峡谷,艰难地爬上一座布满葛根的悬崖。就在她把捆好的老葛根准备拉下山时,一条大蛇突然蹿来,她被吓得一下子摔下山崖。很久,她才而醒,忍着剧痛,一步步地爬到谷底。
史金凤有幸遇上了进山割漆的漆农,性命保住了,但双腿粉碎性骨折,还留下后遗症。住院期间,她还催促丈夫进山取回那两捆大约50斤重的老葛根。以后,为给小明熬药,史金凤熬坏了42个药锅。
小明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史金凤跑遍全县200多所小学,也没找到能够接收小明这样孩子的特殊学校,只好把他送到40多公里外户县一所聋哑学校。于是,史金凤每周都要往返80公里去接送小明,寒来暑往,从不言苦。可小明很不愿意远离父母。史金凤觉得孩子太依恋自己了,干脆硬下心来,把他托付给学校附近一户人家。没想到,第一个周末,小明就出走了。史金凤和亲友寻遍了全县城才找到孩子。
史金凤再也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她要办个聋哑学校,让小明和其他聋哑孩子都能上学。丈夫急了:“几十万人口的大县都办不起聋哑学校,何况你呢?”
可史金凤第二天就开始寻找聋哑学生,她出全部费用,得到的却是:“念书不念书没有啥意思,只要我们的娃不饿死就行了!”
经过软缠硬磨,史金凤终于动员了三个聋哑孩子。她聘请本村女高中生耿小群作老师,并送耿小群先去户县聋哑学校培训。1999年的8月,她又专程到北京购买聋儿全国通用教材。
9月1日,只有两张破桌、4名学生、一位教师的特殊学校正式开学了。虽然耿小群到聋哑学校学习过,但真正独挡一面时,还是手足无措。于是,史金凤和耿老师起探索教学方法。孩子连“啊”字都读不准,史金凤就一边读“啊”一边让孩子们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喉咙处去感觉。9月20日,是史金凤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小明突然艰难地喊出了“妈——妈”。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怔怔地站在那里发呆。当小明再一次叫着“妈妈”扑进她的怀里时,她搂住孩子大声地哭了……为了这一声“妈妈”,她等了整整九年!
看到这样的奇迹,要来上学的聋儿越来越多。史金凤和丈夫反复商量后,决定腾出自家住房,再把果园的收入也拿出来,收下这些可怜的孩子。
“学校不解散了,‘妈妈就是再难,也不会放弃你们!”
史金凤始终相信,对聋哑孩子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终会让他们学到知识。有个叫“老顽固”的孩子,刚来时连嘴都不会张。一天,“老顽固”居然含混不清地说:“妈——妈,我——要!”让他继续说,可孩子只会重复这几个字。史金凤于是带着他进了商店,见什么教什么。连续带了三天,“老顽固”终于说出了“妈妈,我要糖”!
学生越来越多,教室很快不够用了,史金凤只得租下村民闲置的六间几十年的老土坯房。2003年5月,由于突遭暴雨,住着46个孩子的一栋房屋突然坍塌,所幸发现及时,才没酿成惨剧。丈夫受不了了,要求史金凤“从明天起学校马上解散”。那一夜,史金凤彻夜未眠。
第二天,史金凤把解散学校的想法透露给孩子们后,孩子们全哭着跪在史金凤的面前,苦苦哀求着史金凤不要赶他们走。史金凤被震撼了。流着泪一字一顿地宣布:“学校不解散了,‘妈妈就是再难,也不会放弃你们!”
平日里像绵羊一样温顺的史金凤,这时变得非常“霸道”。她“逼”着丈夫拿出家里的最后积蓄,还把弟弟给儿子结婚的3万元钱和妹妹卖了果子准备盖房的2万元钱都“强行”借来,给已成家的儿女摊派任务。东拼西凑,终于筹到10万多元,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上下共有12间房的新校舍。
2005年的5月,史金凤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和800元汇款。信是一个叫李涛的学生写的:“亲爱的妈妈。这是我发的第一个月工资。如果没有妈妈您含辛茹苦的辛勤培育,就没有我的今天……”李涛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手语和基本文化知识。更找到了做人的自信。
李涛带给史金凤的不仅是一份欣喜,更是办好聋哑学校的力量和信心。她的孩子们,已有26名进入了普通小学,同健全孩子一样接受教育:6名孩子进入技工学校:38名孩子走向社会,在西安、上海、深圳等地工作。而家里,还有来自陕西、河南、四川和山西四个省16个区县的116名聋哑孩子。
史金凤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和省市的“三八红旗手”、“慈善奖”、“巾帼文明奖”、“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5年,她成为中华慈善总会和香港亚洲电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的主角。
史金凤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但她相当坦然地说:“我给儿媳已经说了,就是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再苦再难也要把这个学校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