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报道中专栏配置的独家意识
2009-11-17舒颜
舒 颜
做好重大报道工作,及时地向人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专栏设置作为一种整合新闻资源的有效形式,不仅是一种版面编排技术,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报道策划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专栏设置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决定重大报道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报道目的能否成功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决定媒体怎样对新闻资源进行独家处理,与其他新闻单位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近年来我国部分媒体在重大报道活动中专栏设置的情况出发,探讨媒体在重大报道工作中是如何在专栏配置上体现独家意识的。
1.根据报道任务,设置栏目,分工合作,构成层次。重大报道往往事关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这决定了重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递,重大报道,尤其重大的政治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特别强的工作,新闻媒体必须要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精神,正确引导舆论,引导读者。因此在考虑栏目设置时,要注意怎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向读者传达有关信息,完成报道任务。
2.根据读者要求,设置栏目,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人文情怀。在配置专栏时,新闻媒体还要注意考虑读者的情况,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读者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媒体有自己特定的读者群,关注自己的读者,体现读者的要求,这是媒體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独家意识的一个重要依据。
3.根据自身风格,设置栏目,创新求异,赢得竞争。专栏配置还要符合媒体自身的风格,这也是媒体追求独家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青年报去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专栏“十一五连着你和我”,就能体现中国青年报关注读者、关注社会的一贯风格,也契合它在活泼的形式中引人思考,生动和深刻兼备的特点。根据自身的这种特色,中国青年报把报道重点放在综合性消息与深度报道上,重点推出了“十一五连着你和我”与“新闻观察”两个专栏。而对言论栏目相对就没那么重视,整个“两会”期间只发了一篇社论,没设专门性的评论栏目。与此相比,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在专栏设置上与中国青年报就有较大的不同。如经济日报设了“两会关注”、“两会侧记”、“议案追踪”、“建言献策”、“会内会外”、“两会快照”等十几个栏目,重点报道十五计划和代表委员的活动。在言论上,经济日报也比较重视,各种不同的言论栏目就有“社论”、“今日评说”、“两会快评”、“想到就说”等,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展开评论,及时、充分地帮助读者理解“两会”,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重大报道还是众多媒体、众多记者之间的一次综合实力的竞争。这要求媒体在栏目设置上不但要符合自身特色,还要善于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由此可见,我国新闻媒体在重大报道活动中,对专栏配置越来越重视,独家意识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专栏在重大报道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青年报去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专栏,发在头版位置的有15期,头版头条的有4期。差不多每天在头版上都有一个专栏。“十一五连着你和我”共出11期,其中9期上头版,3期在头条位置,其他几期虽然不在头条,但由于作了强势处理,实际上还是处在视觉中心位置。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通过出特刊、专刊,大大增加了专栏的数量和容量,专栏在整个报道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专栏的使用,可以把有关的新闻信息用专栏形式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拳头产品,更具冲击力。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是十五计划中的四项大工程,中国青年报没有分开来报道,而是用专栏的形式统合在一起,加上一个标题:《“四大工程”激活东西南北》,提高了报道的立意,也加强了报道的力度。
2.由单个专栏到多个专栏配合,多层次、多角度完成报道任务。专栏设置在数量上有两种,单个专栏和多个专栏。在重大报道活动中,目前媒体更注重用多个栏目的配置、组合,来完成重大报道活动。这种趋势反映出媒体在专栏功能和重大报道认识上的深化。专栏虽然具有整合新闻资源的作用,但一个具体的专栏在运用上仍是有其限制的,它不可能整合所有的新闻资源,只能有一种形式,也只能以某种方法去操作。所以单个专栏往往难以满足媒体既要完成政治任务,又要突出自身特色,还要兼顾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也是媒体引导艺术提高的一个体现。媒体从以简单被动的思路来对待重大报道,到重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向读者充分报道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消息。因此多个专栏的“合奏”,也就成了重大报道中的常见现象了。
3.注重与读者、社会的联系,以平民视角报道重大新闻。这是重大报道中媒体专栏设置创新的一个努力方向。如人民日报2008年开辟“两会热线”,反映读者对会议提出的询问和希望; 2008年经济日报开设“点题采访”,由读者命题,记者采访;去年的“读者呼我”,与此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栏目的出现,说明了媒体对在重大报道中加强与读者、社会联系的重视,这是重大报道在新闻观念上的一种进步。同时,也要注意到部分媒体对专栏的操作还存在着一些简单化的趋向。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不仅是采取一些读者可以参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读者的生活、利益和问题要有真正的关心,并能让这种关心体现在报道的整个操作思路上。因此怎样在重大报道活动中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仍然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从平民视角看待重大报道,这是专栏配置上的另一趋势。如 “两会花絮”、“两会短新闻”等生动活泼的栏目在各大报纸的露面,为“两会”报道增加了新的色彩,也是报道视角变化的一个体现,新闻媒体试图在重大的政治事件中找到普通老百姓感兴趣的切入点。如人民日报2009年的《胡同大妈唠“两会”》,就是以一位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再就业、住房制度改革等问题的。经济日报去年开设的“今日发现”、“会上会下”、“在你面前”,报道代表委员的活动,凸现代表委员身上的普通人的情感。如“今日发现”的《轮椅上的林杏光委员告诉记者———让科学与人文双轮并举》,“在你面前”的《朱大姐要干三件事》,“会上会下”的《王弭力摘新果子》,写的虽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活动,但侧重于代表委员身上体现的普通人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反映了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人民代表心系人民的主题。□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