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

2009-11-16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7期
关键词:宋濂王冕读书

胡善恩

整体把握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写给他的同乡后辈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为他写了这篇赠序。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与长者的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用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苦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告诫他:只有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学有所成。文章动之以情,晓艺以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理由,坚决不去,在家修学著书自娱。1360年,他和刘基等人同被朱元璋尊为“五经”师。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拜,总会询问宋濂,并设法用重金购买他的文章,并以此为荣,争相传阅。后来,宋濂因牵涉胡惟庸隶,被贬谪到茂州,中途病死。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还首开私家藏书之风。青年时代,他为躲避战乱,在浦江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大量收藏图书,书斋命名为“青萝山房”。战乱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可是独有宋濂因隐居山中,没有遭到战火的洗劫,仍能坐拥书城,拥有图书过万卷,成为当时藏书最多的人之一。他自己也因读书,被朱元

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盛赞他是“当今文章第一”,四旁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课文助读马生

自从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后,文中主人公马生闻名于海内外。世代学子纷纷效仿马生精神,刻苦学习,勤奋上进。那么,这个马生又是谁呢?据考证马生名君则,应为马从政。马从政,字均济,号日济,聪明好学,品质刚毅方正,在元朝时被提拔为武义尉兼署义乌龙祈巡检司。大明统一之初,朱元璋崇文重儒,授马从政为正九品将仕郎、开封知事。他政绩卓著,为民着想,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赞扬和拥护。从《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少年时用功苦读,学习经历与大文豪宋濂少时经历相似,与宋濂可算忘年之交。宋濂鼓励他更加努力勤学,他也没辜负宋濂的良苦用心,牢记教诲,至后来任职时期颇有政绩,受到天子恩赐,他的名字也借宋濂的文章传遍四海。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马生回乡探亲,拜访宋濂,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做到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当今学子也很有启发意义。

现身说法

作者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南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向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生活的艰难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白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写出了切身的感受,读来更加亲切平易,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为一个地位名望都很高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避讳自己穷苦的求学史,没有居高临下教训人,而是以一种平等的、热情诚挚的态度,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劝说的目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饱含着殷切的期望和鼓励。

写作手法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感人至深。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时,作者以记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倍感亲切。在记叙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描写渲染。如,在描述从师求学艰难时,作者就说:“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客观条件的艰苦表现了其求学意志的坚定不移。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与“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形成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绘,意在说明:只有精神上的富足,才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最终推出题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显得水到渠成,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链接阅读

宋濂作品赏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顷。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了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朗朗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人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年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启迪。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练习

1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日的何在?

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参考答案:

1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更加亲切平易。

2学习要勤奋,求师应减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宋濂王冕读书
王冕画荷花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宋濂冒雪访师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宋濂诚信求学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忠诚
我们一起读书吧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