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
2009-11-16李四光
人物档案: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市人,中共党员。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学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在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者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邵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发现第四纪冰川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李四光,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十年后才得以出版。
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1955年后几年里,勘探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在李四光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打破了“中国贫油”的定论。
李四光因为穷而吃过这样或那样的苦。但苦中有乐,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李四光不仅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李四光身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性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责任编校: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