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着是旗 倒下是山

2009-11-16

中国纺织 2009年10期
关键词:厂长企业家职工

梁 龙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格外引人关注,在150位候选人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勾起了我们对他的追忆,他就是原河北省保定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保定一棉)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马恩华。他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一位“社会主义企业家”的忠诚,他的精神至今感动着我们。像马恩华一样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廉洁自律、锐意创新的企业家还有很多,傅万才、赵林中……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和先进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责任担道义

“全國不乱,保定乱;保定不乱,企业乱;企业不乱,棉纺乱。”这是“文革”后的保定一个真实写照。而对于老厂保定一棉来说,情况可想而知。1984年,在马恩华出任保定一棉厂长时,全厂设备停转1/3,工资发不出,上千名工人交了请调报告。危难之间,马恩华挺身而出,决心带领大家突出重围。在他“薄利快销、无利也销、盘活资金、启动生产”的思路下,保定一棉迅速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当年企业盈利800多万元。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心中早有定数。对这个1958年开工的老厂来说,技术改造是唯一的救命“稻草”。由于社备落后,他决定由低向高逐层展开,通过技改创效益,创了效益搞技改,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加大技改力度,创造了最佳投入产出率。“七五”期间,他从前纺车间人手,更新改造并条机和粗纱机,在提高设备质量的同时,解决前纺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细纱机的潜力,年增产棉纱1402吨,增利100万元,使纺机潜力发挥出来后,又新增144台56英寸织机,把增产的棉纱进行深加工,年增产棉布252万米,创利228万元,为技改投入、产出形成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10年努力,保定一棉恢复了勃勃生机,并进入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1994年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1984年的10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恩华以一位企业家的超前意识和多谋善断的决策,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与其说他的能力有多大,不如说他的责任感有多深。他凭借着自己对国家、对保定一棉和广大职工的爱,走在先、冲在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位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和价值。在危机面前,在困难面前,唯有敢于担当的人,才能在突围中取胜。

创新促发展

从一个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的老厂,到一个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焕发朝气的大型骨干企业,马恩华把顽强拼搏、锐意改革的精神,写在了保定一棉,写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碑”上。

在这次“突围”战中,马恩华带领保定一棉打了一场漂亮仗。在技术改造中,他把引进国外一流设备和更新国内先进设备结合起来,力争少投入、高产出,来获取最佳技改效益在经销上,他建立起联接东北、华北、华东、南方外贸五大市场的信息网络,形成企业以销售为龙头的产供销一体化营销模式在产品质量管理上,保定一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以质量求生存,建立全厂经济责任制,设置42个质量管理点来控制关键式序的质量,做到现场、工艺、操作、设备等全面管理。同时,他还把企业文化建设、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同保定一棉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五四三”管理法。1988年,保定一棉创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省优、国优“明星”牌纱线,“君子兰”牌坯布,86%的产品直接出口,年创汇达2600多万美元。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提起保定一棉的这些管理经验,时间已经差不多过去了20年,而现在仍有不少企业不是技术改造盲目就是质量管理缺失,甚至是还没有自己稳定的市场,这不得不叫人心痛而叹息。改革和创新是企业充满竞争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更是企业成功的法宝,这一点,马恩华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尤其是在当前,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如何在危机中突围,如何把握机遇在调整中奋起,学习马恩华,不失是求解的好方法。

大爱筑大局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马恩华常这样说。对此,他诚心诚意地把职工当作主人,甘作公仆。厂里承包、分房、奖金分配的大事让主人作主,听主人裁决;厂里抓质量的大事向主人问计、靠主人实现……职工病了,他躬身探病求医;职工过生日他送去了寿糕;住单身的青工结婚,他派出轿车送新娘……他用爱走进了全厂职工的心。

住房问题是企业最敏感的问题,为了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保定一棉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了36栋宿舍楼。分房时,马恩华带头不要新房并三次把可分到的房子让给了工人,而自己一家5口三代却同室居住化纤厂普通工人住宅楼里,直到职代会代表们给他“改条件”硬逼着,他才搬进了新居。1992年3月厂里召开职代会,保定市总工会对马恩华进行民意测验,有359名职工代表参加的无记名投票,有358张选票齐刷刷地填写“优秀”唯一一张弃权,那就是他自己。就这样,马恩华用无私的大爱赢得了保定一棉8000名职工的心。10年间,全厂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27894条,发明创造2264项,创可算经济效益4349万元。

马恩华是“商”却不奸,他把工人当亲人;是“官”却不贪,一心只为职工想。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大公无私的爱把全厂8000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众志成城的强大的力量,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如今,仍有不少企业不把职工当人看,肆意拖欠、克扣职工的工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不签。不知道这是思想的“愚昧”,还是管理的悲哀。

廉洁赢美名

马恩华担任厂长10年来,没有以权谋私,没有为自己亲友办过一件沾工厂好处的事。马恩华的一些亲戚在乡下开小棉纺厂,在棉纱紧缺时,几次来想买点保定一棉的棉纱,却被他一口回绝,反倒还要求他们把家里的机器都卖了不准干这一行。不仅如此,他对子女要求更严。女儿马志萍是他的掌上明珠,而当大学毕业的女儿,提出要到他身边工作时,他毫不客气地说:“必须服从分配,绝对不能进这个厂!”儿子马志军也是如此。

对于上门送礼,马恩华更是疾恶如仇。有一次,一个与马恩华特别要好的朋友提着烟酒为人来说情。他听后,立马回绝。结果朋友一怒之下,把烟酒当面摔在了客厅。1991年底,河北省委组织部经过考察,准备选调马恩华去省纺织工业总公司任党组书记、总经理,他“好言”谢绝;英国喜马公司以高薪聘用他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严词回绝……10年来,马恩华为了保定一棉的发展,得罪了很多亲戚、朋友,却换得了更多人的钦佩。

如今,很多企业家们大多是身着名牌服装,开奥迪、宝马,出入于豪华宾馆、别墅。却不知,当时主管一个资产5亿元的老总每天骑的是一辆修了又修的自行车,穿的是15元一件的补了又补的旧衬衣。每次出差,他的包里装的都是保定酱菜和方便面。有的亏损企业,欠了银行一屁股债,连职工

的工资、奖金都发不出,可厂长、经理们照样大宴宾客,甚至盖起一幢幢厂长楼、经理楼,这和马恩华比起来,是多大的“差距”。在马恩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社会主义企业家”的风采,一位“为国家经营企业,不为马家当厂长”的共产党员的精神。

“我真不愿走”

“马厂长是累死的,他把生命都献给了保定一棉。”时任保定一棉的公司副总经理王颖慧说道。上任之初,为了使企业起死回生,马恩华不顾自己身体不适,抱病跑东北、去华南,详细了解外地纺织品经销状况。有一次,他牙床肿得鼓起半边脸,张不开嘴,他就把细挂面煮烂,一点一点往嘴里抹。1993年5月,马恩华身患癌症,胃被切除五分之四,每天只能靠煮烂的方便面过日,本来需要静养的他,却在家里办起公来,比常人还拼命,一米七三的个儿,体重只剩下45公斤。

1995年3月17日,保定一棉召开职代会,高烧39度的马恩华却做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他号召全体职工继续发扬创业精神,再创保定一棉第二个辉煌的十年。当他走下主席台时,已冷得浑身打哆嗦。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工作岗位。

1995年9月24日,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省长叶连松专程赶到保定看望病中的马恩华。已经被病魔折磨得非常虚弱的马恩华躺在病床上,向领导汇报的不是自己的病情和身體情况,而是厂里的生产经营情况,是目前厂里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办法。当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他却再三恳求领导“新班子还年轻,希望组织上继续给予帮助和关照。”

“恩华在最后几天里,也没说家里的事。却他几次要我扶他去看看厂区、看看工人。他说,不看看,心里放不下。有一次,他在梦中喊了起来:‘快把棉花入库,快把棉花入库!夫人胡花蕊回忆道:“11月29日中午,恩华对我说,‘我真不愿走,我舍不得职工。”

1995年11月30日,58岁的马恩华走了,但他却永远活着了人们心里。他这种无私忘我的精神,令人为之动容,就连最后的一口气,都是为企业留着。他用生命塑造了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的光辉形留给我们的不光是感动,还有思考……。

其实,“马恩华”并没有离开我们,一个马恩华走了,一群“马恩华”站起了起来,像“活我们身边的焦裕禄”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原厂长顾鼎元;全国优秀企业家、原吉林化纤厂厂长傅万才;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原保定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马恩华;和谐企业建设的杰出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呕心沥血铸“三枪”的上海三枪集团公司董事长苏寿南;“纺织行业的邯钢”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华冠雄……虽然他们都出身国企,眼下又是“国退民进”时期,但他们的精神和先进事迹值得每一位后来者学习,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家。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高尚人格;学习他们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勇于拼搏创业精神;学习他们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关爱职工的大爱胸怀。

是的,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了是一座山。

猜你喜欢

厂长企业家职工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职工摄影(2)
厂长的卫生间
“留守厂长”的等待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兰州铁路局职工摄影作品选(一)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