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

2009-11-16佘运刚许详华

解放军生活 2009年10期
关键词:指挥所水龙头节约

刘 浩 韦 君 佘运刚 许详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部队官兵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提高。在当下全军官兵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应如何具体落实,是每一个关心基层建设的同志在思考和关注的议题。广空驻桂某指挥所在所属部队官兵及家属、职工中分别开展以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纠正和杜绝浪费的现象,教育引导官兵自觉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同样,广空驻鄂雷达某团也采取一系列方法,自觉把节约提升到关乎部队安全建设的高度。笔者在上述单位感到,节约已经成为风尚和习惯。

科学决策是节约之本

曾经,该指挥所营院工作区和生活区总共有3个露天简易垃圾池,有时候垃圾清理不及时造成杂物腐烂,臭气熏天,一遇到下雨天便污水横流。指挥所党委原计划新建3个封闭式垃圾池,后勤部精心论证,预计要花费12万元。活动开展期间,所领导和后勤部门多次到现场勘察论证,认为新建的3个垃圾池位置,从长远考虑不利于部队营区整体规划建设,日后有被拆迁的可能性。他们本着“一次投入、长远受益”的原则,取消了新建垃圾池项目,最终决定购买15个活动式垃圾桶分放在3个垃圾点,结果花费4100元,既节约了经费,又彻底解决了难题。

指挥所司令员刘可全告诉笔者,该指挥所“所属雷达部队点多面广,分散在两省区的高山、海岛、城市、农村。各单位燃料资源优势各不相同,燃料成本差别较大”。某高山雷达站,战备任务重,一直沿用燃油灶。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来,他们改变思路,针对周围山多林广的特点,摈弃燃油灶,改为燃材节能灶,每年可节约3000多元。目前,许多雷达站都无偿使用枯死和需剔除树木。

全军部队执行新的伙食费标准后,该指挥所分别在所属通信连、汽车连等4个单位,对每天伙食开支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调查。根据这4个单位食物日消耗的情况,制定了日伙食消耗定量明细表,出台不同类型伙食单位伙食管理量化标准,并为基层单位统一配发量米勺、量面杯、电子秤等计量工具,以细节促节能,以降耗促增效。

如今,许多基层连队都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这个核心,本着“一次投人、长远受益”的原则,从源头上解决资源节约与工作开展之间的矛盾。一些高山、海岛雷达站,一年有大半年是雨雾天气,为了防潮除湿,官兵自己动手买来塑料桶装上生石灰,然后在盖子上钻几个小孔,充当除湿机。许多担负战备任务的连队,要24小时值班,营区路边和走廊的灯需要经常保持光亮,但24小时亮着无疑是个浪费,于是他们逐步淘汰了高能耗供、配电设备,一次性出资采购具有绿色节电功能的声控灯、太阳能灯等设备,从长远和实际效果看既环保又省电。

“科学论证、避免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节约。”指挥所司令员刘可全告诉笔者,“只要是事关所属部队战斗力和全面建设的问题,党委‘一班人历来坚持集体研究、从实际出发决策问题,事先搞好调查研究,一些层次较低的项目、重复投入的建设得到有效遏制,使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无独有偶,广空驻鄂某雷达兵部队,所属的单位高度分散,大部分地处高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一度水平落后。最远的巴东雷达站驻守在海拔1892米的鄂西屋脊将军山上,方圆数十里不见人烟,交通、生活极为不便,每年10月大雪封山后,吃水、吃菜都要靠官兵肩扛手提。官兵们都说“当兵不当雷达兵,上山不上将军山”。

2006年初,新调整的党委“一班人”展开了讨论。团长左爱武表示:官兵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能解决,我们将愧对组织、愧对官兵。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部队家底薄,需建项目多,必须坚持节约优先、效益至上。

7月的武汉,仿佛置身火炉。机关院内,却是热火朝天:一百多个年轻的小伙儿,三个一组、五个一群,挖沟、运土、铺设管道。原来,这是该团在进行供水线路改造。由于经费有限,在团首长的号召下,除了请必要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外,其余的任务全部自己动手,仅这一项工程就减少开支3万多元。“土方工程自己挖、水电管线自己铺、林木草皮自己种,环境美化自己干。”团党委军工自建的新思路,每年就为部队节省开支30多万元。

2008年5月10日,该团某雷达站终于结束了“烟熏火燎一身土、灶前灶后两头忙”的炊勤生活。该站是少数几个驻扎在城区的连队之一,虽然地处闹市,却仍然用传统的煤炭作为生活燃料。灰尘多、污染大、浪费较重。山下的居民区使用的天然气,一直通不到山上。据预算,管道上山需要经费5万元。党委算了一笔账,用煤作燃料,每月消耗2吨,市场价格加上运费,前后得花1900多元。而使用天然气,每月只1000元就能满足官兵生活。如此下去,不到5年就能收回改装成本,从机动费中挤出5万元,将天然气管道引上山,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在解决5个单位洗澡难的问题上,党委一口气购买了5台环保节约的空气源热水器,看起来多花了些钱,从长远看却大大节约了水电。

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兵说起节约来头头是道,对别人的浪费行为也深恶痛绝,但真正结合到自己身上,行动起来却步履艰难。

一次,在机关食堂就餐时,指挥所副司令员崔常奎到直属单位食堂检查伙食。在通信营食堂洗碗池,发现两排洗碗池的12只水龙头有8只在淌滴着水,当即召集营、连主官,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晚饭时,机关的同志杀了个回马枪,发现还是有6只水龙头在不停流水。除了2只水龙头坏了拧不紧外,对于其余4只水龙头漏水的现象,连队干部却无法解释。

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是部队造成浪费的根源之一。之所以浪费不心痛,从思想深层次剖析,就是因为眼睁睁浪费掉的财物不是姓“私”而是姓“公”。

在机关、分队、职工大会上,指挥所政委张辉现场给官兵算了一笔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账: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0.5升水就够了,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就要浪费45升水。

指挥所党委狠抓官兵节约意识,各单位还重点围绕“六个一”,对照检查找差距。对照差距定措施,对照措施抓整改,并参照“六个一”的具体内容制定节约公约,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等六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

节约一度电。积极挖掘用电器的节电潜力,做到人走灯灭,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安装声光控开关,电脑、电视机、打印机、饮水机、电风扇等随时关闭,关闭电器不得处于待机状态。夏天空调温度调至不低于26℃,不使用电炉、电热风等高耗能电器;采购电器时,优先考虑具有绿色节电功能的设备。节约一滴水。及时检修供水设施,防止管道、水龙头老化滴漏,洗澡擦皂间隙关闭水龙头,洗脸接

小半盆水,将洗漱、清洁用水倒入备用水缸(池)中,用以洗墩布、冲厕所,做到“一水三用”。节约一滴油。驾驶员严格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油门、挡位,行车途中不猛踩油门或轰油门;控制车内空调的使用,不在原地发动车辆降温,等红灯时将挡位放在空挡位置,较长时间塞车时关闭发动机。节约一粒米。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指挥所制定出台不同类型伙食单位伙食管理量化标准,做到计口用粮,按人定菜,从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抓好精确供应和管理;提倡外出就餐剩菜打包。节约一张纸。精简文电数量,压缩文电篇幅,打印用纸规格为70克以下,打印非正式文件时,适当缩小页边距、行距和字号,能在电脑上直接修改的文稿,不反复打印。节约一分钱。提倡用粉笔出黑板报,不搞不必要的图板和喷绘,提倡少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官兵相互理发,提倡不吸烟、饮酒,不买高档生活用品和名牌便装。

节约型军营是官兵温暖的家

1998年前,广空驻鄂雷达某团出现了一些事故,制约了团队建设和发展。新班子成立后一致认为,安全是最大的节约,确保安全稳定,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汽车连警示教育室就这样应运而生。1994年2月27日,一名连队司机执行车勤任务途中,发生了建连以来最严重的车辆事故。从此,每年2月27日成了汽车连的“连耻日”。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团党委投入8万余元,从事故回放、遵章守纪、行车常识、荣誉责任等方面,在汽车连建立“警示教育室”,坚持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每逢“连耻日”、新兵下连、司机单放、双放、执行重大任务等时机,全体官兵都必须到“警示教育室”重温事故现场,接受心灵洗礼,感悟肩负重任。如今,团已连续11年保持了行车安全。

在对官兵进行警示教育的同时,该团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出行难的路况进行大力整治。2005年前,通往光化、高庙、当阳、巴东、随县、桂子山等6个雷达站的道路,都是5公里以上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官兵们更是一个“愁”字,连队的给养车得靠官兵们连拉带推,才能“送”出去,“请”回来,影响连队工作、生活不说,安全上更是没有保障。近年来,借着战备公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团彻底解决了上述6个单位“行路难、路难行”的问题,既方便了生活,又促进了安全。

士官家属来队住房,也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团党委勒紧裤带过日子,多方筹措资金,半年后,在机关大院内,建起一幢崭新的家属房,大家为它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士官之家”。三级士官李强幸运的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近年来,团趁着急难问题整治的东风,对全团所有基层单位家属房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彻底解决了官兵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营造出温暖和谐的较好环境。

部队建设发展了,一些机关干部向团党委建议,可以趁机购买几台办公用车,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出人意料的是,机关的购车计划在团首长那里卡了“壳”。政委张林三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团队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基层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与其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上,不如为基层官兵多办点实事。”

桂子山雷达站建站40多年来,半山腰的一个小鱼塘是全站官兵唯一的水源。往返2公里山路取水曾经是全站官兵战备训练外的全部生活。2007年年初在研究为基层办实事计划的常委会上,一班人下定了决心:“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桂子山站的吃水问题。”于是,省级地质专家们来了,一次、两次、三次……东面、西面、南面……。经过反复的勘测,半年后,专业的钻井施工队住进了连队,在几十双期盼的目光中,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一天、两天,十米、二十米,官兵们的心也随着机器的转动越攥越紧。一个月后,在120.9米的深处,随着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官兵们止不住欢呼雀跃……

猜你喜欢

指挥所水龙头节约
节约
推理:左扭扭,右扭扭
战时指挥所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空中的水龙头
美媒称俄建设“大量”核指挥所
基于ADC和层次分析法的指挥所通信装备效能评估模型构建
声控水龙头
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