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生活中的《论语》

2009-11-13伊有喜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学生

伊有喜

1,我想写写《论语》,或者跟《论语》有关的文字——自从《(论语)选读》进了教室,有半个学期之久,我和我的学生每天似乎都跟孔子或他的弟子们厮混在一块——我对《论语》缺乏研究,我对它的熟悉程度,可能跟我的学生等同。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并且厚着脸皮,就采用《论语》的这种语录体,权当自言自语吧。

2吾生也晚,赶不上先前摇头尾巴晃的私塾读法,对《论语》,我没有童子功。但我知道,像胡适、鲁迅等五四学人,好像都是从私塾出来的,我们习惯称他们是学贯中西的大师——5岁开蒙的胡适,据说13岁就把中国书(十三经)读完了,再后来,他主张废除文言;鲁迅也确实说过,“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其实“中国书”,特别是古典的“中国书”,鲁迅藏的最多,读的也是最多的。在他的老家,至今还能看到他在书桌上刻的那个“早”字,在三味书屋古旧的窗口,我似乎能看到寿镜吾先生“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耳边萦绕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很惭愧,我教学生《论语》,诵读的时候,我已经不会摇头尾巴晃啦——我真的想能这么吟诵。

3,我小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孔子,而是孔老二——书上说他是不劳而获的大地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是一本没头没尾的书,在一块菜地上,我拣到它,没有封面,充满着污渍。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孔老二就是孔子,孔子就是孔老二。同时,我也算明白了,什么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背书,背诵《论语》,背得很吃力,学生抱怨,记不住啊——他们说到小学,说那时的记忆力多么好啊,多长的《小马过河》都能在当天背出来。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一脸的老气横秋,好像他们有多老似的。然后他们感慨,说那个时候,那个记忆力啊拿来背《论语》多好,《弟子归》也行,《三字经》《千字文》也可以,可偏偏就是《小马过河》!

5知道王财贵的人有福了,他说:“如果你还未结婚、或者结婚了还未怀孕、或者正在怀孕,那么你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财贵。”其实,我想补充一点:你生了小孩,或者小孩已经长到四五岁,甚至已经7岁,没关系,如果知道王财贵和他的诵经工程,恭喜你——你还是有福了。王财贵说,13岁以前,我们的脑子有着海绵吸水一样的记忆力,让我们一起诵读吧——诵经的六字真诀是:“小朋友,跟我念。”

6我现在的学生中,小时候就诵过经书的,目前还没有。不过我知道,他们的下下届,就有诵经的学生——有着扎实的童子功,《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等等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这样的学生长大当了老师就好了,不像我,临时抱佛脚,在课前拼着老命背诵那些上课要援引的经典句子,把自己弄成很有国学底子的样子——瞧,这个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人学富五车很有学问,其实倒是我们自己太没有学问的缘故。

7我的学生曾写过一次“《论语》和我们的生活”的话题作文。一个学生说:“孔子在我们心中,一直存在着。理所当然地,我便和孔子交流起了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他要说的挺多的,印象最深的是衣着打扮——很多同学非名牌不穿,衣服鞋子,价格高得离谱。同学之间有攀比心理,家里条件好的还能对付,条件不好的,两代人关系就别扭。他援引孔子的说法:“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甚至呼吁,学校统一穿校服!

另一个学生说:“什么是礼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表演者一边击缶一边齐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正是礼乐吗?”他感叹:“这是我们生活中的《论语》啊!”

第三位学生说起《论语》中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说:“我觉得能终身奉行它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当人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有的人往往不能自己承受,一有机会,便会转嫁给他人。有些人自己不想受到伤害,从而不去伤害别人,这样的人难能可贵;但有一种人更难能可贵,自己受到伤害了,感受到了痛苦,想到别人受了伤害也会痛苦而不去伤害别人。”而她的同桌,最喜欢的是另一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她苦恼的是好好的密友怎么说反目就反目了呢!还有一位学生这样说起学习《论语》的体会:“原以为枯木一样的《论语》渐渐变得鲜活,原以为木乃伊似的孔子渐渐地长出了血肉!”

8有个学生写到“孝”。“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难道竟把这个当作孝吗)?”他不解,他说起自己的父母好像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的。他还说,在农村,有吃有喝,有几个零花钱给年长的用,已经算是做得很好了。后来他翻《论语》全文,看到另一则语录:“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好像有些懂了——书上说的“色难”,原来是指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他说起自己周末回家,父母是怎样围着他团团转,怎样陪着小心侍奉他,做他最喜欢吃的。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孝子”(动宾结构的)啊。

9荣格曾经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学习《论语》,与先儒交流,过度的仰视跟过度的俯视一样,都可能是一种短视,我们当采取“平视”——把孔子还原为孔子: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家大叔;一位高明、温和、严肃但不失幽默的老头;一个大块头(“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有着大块头的自信和智慧;一个生逢乱世、奔走呼号、四处碰壁却不气馁不放弃的失败者。

10“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是有限的,他只说自己知道的,他知道的只是人伦——人世间的人际关系。在这有限的范围内,孔子是伟大的导师。孔子的局限性还在于政治——“为政以德”固然好,“君君,臣臣”也不错。可是,为政者如果偏偏不“德”呢?“君”偏偏“不君”呢?孔子至多理想化地说一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好像缺乏更好的制约为政者的办法——能做的好像只是摇头,然后离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这一点上,他没有孟子血性——“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这,孟子牌位曾被朱元璋撤出孔庙。

11有学生问:孔子和老庄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用“在不在场”来区别——

儒家:在有道邦国在场,在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学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