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概要
2009-11-13
德里的大战略一印度是开始说“是”的时候了
Sunil Khilnani(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教授)
印度一直想在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但印度过去的外交政策一直在说“不”。冷战期间,新德里拒绝加入任何阵营,避免签署国际协定,其政策导向也始终拒绝市场化与自由贸易,这一政策起初源于印度弱小的经l济和军事实力,可今天印度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影响力持续上升,应当建立类似中国“和平崛起”这样的国家战略。印度的贫困人口总数高居世界首位,地缘政治环境极其险恶,还面临着和中国、美国始终保持良好关系的艰巨任务。印度的崛起战略不应把自己定义为制衡器,而应定位为桥梁式大国——利用外交技巧强化印度的声音,勇敢面对威胁,在穷人与富人之间,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之间,在组成其多彩文化的各种宗教势力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刘冲)
美国医改步履维艰
Mortimer B、Zuckerman(《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主编)
美国医疗水平已达很高水平,但这是以高昂的医疗成本为代价的。医疗成本是困扰奥巴马总统医改的核心问题。奥巴马总统如何在未来十年中筹措1.6万亿美元的医改资金,给出的“路线图”仍不是很清晰。目前全美国有近5000万人(15%的人口)被排除在医疗保险体制之外。60多年来,多位美国总统都曾致力于全民医保的改革,却无一成功。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医改方案认可度也在不断降低。医改之所以难以顺利进行,有两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受到很多利益集团,尤其是保险、制药公司和医师协会的左右;二是因为美国受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影响。出于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原因,美国对“社会主义”有着神经质一般的恐惧,因此对“社会化医疗体制”在内心中相当抵制。(余翔)
朝鲜核问题的现状与展望垒星勋(韩国统一研究院研究委员)
2002年10月,朝鲜浓缩铀问题掀起第二次朝核危机,直到今年朝鲜二次核爆为止,朝核问题相关谈判一直在六方会谈框架下进行,但该进程存有许多问题:一是实际进展迟缓,二是朝核计划申报及核设施去功能化不全面,三是验证问题“卡壳”,四是朝完全弃核遥不可及。今年朝鲜又进行了火箭发射与第二次核试验,投送能力与核能力均得到进一步强化。鉴此,韩国需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第一,宣布鉴于朝鲜公开违背《半岛无核化宣言》,韩也将拒绝单方面遵守该宣言。第二,全面重新考虑对朝谈判战略,在六方会谈框架外寻找新的交涉渠道。第三,加强军事应对。第四,将朝鲜定位为有核国,确立新的对朝战略。第五,驻韩美军应考虑在半岛暂时部署战术核武器。第六,韩军有必要推迟回收战时指挥权。(刘天聪)
漫长的夏天和希望改变现状的呼声
Ah Ahmad Jalali(阿富汗前内政部长)
过去七年,由于美军未能彻底消灭塔利班,国际捐赠方支持阿富汗重建的资金严重不足,使用效率低下,加上不少北约国家为在阿军事行动设定种种限制等因素,国际社会痛失稳定阿富汗局势的最好时机。8月20日,阿富汗举行总统大选,该国局势正面临重大转折。新任总统必须团结不同民族、部落的民众,配合奥巴马实施“阿富巴”新战略,保护民众安全并加快重建。然而,目前塔利班的袭击频率已经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威胁全境近1/3行政区的安全,特别是南部普什图族聚居区。塔利班还通过阻止民众投票削弱下任政府合法性。一旦普什图人感觉为少数民族统治,将更容易披塔利班招募。总之,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阿富汗政府必须在安全和重建两个方面取得相当进展,否则民众将彻底抛弃政府,喀布尔街头也将出现更多反政府骚乱。(王世达)
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
弗朗西斯·福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日裔政治学者)
中国模式的价值源于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即“负责任的权成体制”。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和军队由政府掌握而非封建领主或教会;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考试选拔而非世袭操纵。三是体现“民本主义”,执政者对人民负有责任而非在特权阶层分配权力。中国的政治传统不仅使其在历史上保持长期先进与稳定,且在人类发展各阶段都有积极意义。亚洲经济腾飞中就明显有中华文明痕迹。中国30年惊人的发展速度体现了其模式的有效性。在印度“民主”与中国“权威”模式之间,更多国家钟情于中国政治传统和现实模式。近年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其实质是政府受托于人民的责任制度化、法制化。中国民权意识上升,而政府也在正面回应民众诉求。中国未来建设民主法制不太可能全盘引入西方理念,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的方式,通过政府与民众频繁互动逐步实现制度升级。中国需要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实现民主法制理念,使世界在多元基础上实现新的融合。(黄莹)
欧洲安全新体系——路在前方
vladimir voronkov(俄外交部欧洲合作司司长)
巴尔干武装冲突、科索沃独立、外高加索“八月战争”以及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深刻危机都昭示着,是重建欧洲安全体系的时候了。旧有的北约、集安组织、独联体及欧盟由于部分成员国的利己主义或狭隘的集体主义,使“安全”的范围不断缩小,都不足以胜任这一使命。欧安组织虽在欧洲一大西洋空间内拥有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做保障,但已沦为欧洲国家进入欧盟前的“预科班”,成为美监视后苏联国家、扼杀反美情绪的前沿阵地。国际关系中有必要建立新的、符合要求并有法可依的欧洲安全条约。该条约应就“游戏规则”达成共识,恢复互信并重新建立保障欧洲安全的新机制。不仅应完善现有规则、制定规范保障其实施,还要着眼未来,确定国际冲突的等级和预防、调停的办法。其中,对于各国发展武器的全方位监控尤为重要。在制定条约的进程中,应针对敏感话题吸引专家团、政治阶层和各国领导人参与讨论。这将有助于恢复“大欧洲”内部团结,建立各国间信任。 (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