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门外交”:破门后能否得分?
2009-11-13高飞路遥
高 飞 路 遥
近日,美国政界的重量级人物接连访问了朝鲜、缅甸,并与政府高层人士进行了短暂的会晤,这些与朝鲜、缅甸的“非官方”接触引发了各界的猜测。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评论称,在制裁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开始热衷“后门外交”,以期打破外交僵局。
“后门外交”动作频频
2009年8月4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从美国本土出发出人意料地抵达平壤顺安国际机场,对朝鲜进行了20个小时的短暂访问,成功获得朝鲜方面的特赦,解救了两名“非法入境”的美国女记者。
今年3月,朝鲜以涉嫌非法入境为由扣留了当时正在朝鲜边境进行采访的美国一电视台的两名女记者。6月8日,朝鲜中央裁判所以“敌视朝鲜民族罪”和“非法入境罪”,分别判处两人12年劳教,克林顿此行的首要任务便是寻求朝鲜方面释放这两名记者。金正日在与克林顿举行会谈后,立即对两名记者实行了特赦。8月5日,两名记者搭乘克林顿乘坐的专机离开了朝鲜。据称,奥巴马对于这一结果“非常满意”。
虽然白宫发言人强调克林顿访问朝鲜是“私人性质的活动”,对于外界猜测克林顿带去了奥巴马给金正日口信这一说法,白宫方面也矢口否认,极力想把这次外交行为与缓解朝鲜半岛局势的政府行为区别开来,以配合奥巴马政府对朝“直接强硬外交”的政策基调,然而,克林顿的特殊身份——美国前总统、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丈夫,使得外界很难相信此次访问的“私人性质”:朝鲜方面完全按照“美国政府特使”的身份接待了克林顿,克林顿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了75分钟的会谈,朝鲜高层领导人也悉数出席了朝方为克林顿准备的晚宴……
8月19日,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德森会见了朝鲜驻联合国代表部公使金明吉,这是一个月以来美国政治家与朝鲜方面进行的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尽管白宫澄清理查德森是以“美国普通公民身份”招待朝鲜官员的,但是根据惯例,在美国与朝鲜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朝鲜外交官离开纽约市半径25英里以外需要得到美国国务院批准。行动受限的金明吉一行能前往新墨西哥州并在州长官邸与州长进行会面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理查德森的行为获得了美国国务院的支持至少是默许。
除了朝鲜外,美国近来在缅甸方面也有动作。2009年8月14日,美国参议员吉姆。韦布抵达缅甸行政首都内比都,并在15日会见了缅甸军政府领导人丹瑞大将,成为了近十年来第一位访问缅甸的美国议员。16日,缅甸军政府释放了此前因潜入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住宅而被判入狱的美国公民约翰·耶托。有报道称,韦布返回华盛顿后,随即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讨论了他此行的结论和建议。
尽管白宫方面一再强调近日接连发生的这些外交活动的非官方性质,但是华盛顿对待像朝鲜、缅甸这些制裁无效国家缓和一贯强硬立场的趋势却日渐显露。人们对于奥巴马政府寄希望于“后门外交”打开外交僵局的猜测逐渐得到了证实。
“后门外交”源远流长
“后门外交”是与“外交”相对而言的,尽管“后门外交”与“外交”一样,出发点是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后门外交”往往不走“正道”,实现途径要么是通过“非正式”的半官方人员,要么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
“后门外交”并不是奥巴马政府发明的。克林顿的朝鲜之行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爆发时访朝的美国前总统卡特。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引发了朝鲜半岛第一次核危机。当时,朝鲜在宁边的核设施全力以赴地制造原子弹所使用的钚,美国动员国际社会对朝鲜实施制裁。克林顿政府一度计划在朝鲜半岛集结军队,甚至提出了轰炸宁边核设施的可能性,朝鲜半岛局势高度紧张。在战争阴云密布朝鲜半岛之际,1994年6月15日,美国前总统卡特跨越朝韩军事分界线突访平壤,并与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的金日成进行了秘密长谈,这次对话为朝美日后会谈的方向定下了基调。尽管金日成总书记在与卡特会谈后不久逝世,但是美朝仍于1994年10月签署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为第一次朝核危机划上了句号。
里根总统时期同样出现过“后门外交”的踪迹,只是美国的这次“出手”为这位美国总统添上了不光彩的一笔。1985年,亲伊朗的恐怖分子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绑架了七名美国人质。不久,从以色列传来消息,有伊朗温和派成员提出愿意去说服真主党恐怖分子释放美国公民,但是希望美国允许以色列卖“陶”式导弹给他们以提高其在伊朗的声望。当时正值两伊交战,美国声称保持中立,要求别国特别是盟国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为了寻求被拘美国公民获释,并达到通过支持伊朗温和派控制伊朗局势的目的,里根指派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及助手与伊朗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并促成了三名人质获释。然而由于谈判没能满足伊朗的全部要求,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晚些时候突然公开了麦克法兰访问伊朗和军售的秘闻,震惊了美国和国际社会。“伊朗门”事件为里根带来了其任期内最大的危机。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后门外交”要数1971年7月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了。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为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突然手捧腹部,连叫难受。叶海亚·汗总统则会意大声说,伊斯兰堡天气太热,会影响基辛格的身体健康,要他到伊斯兰堡北边群山的总统别墅休养。其实,基辛格的戏剧性表演只是掩人耳目,真正目的是要“秘密访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以后,鉴于世界政治形势变化,主张改善对华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精心安排了自己的“波罗”行动,并于1971年7月9日12时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抵达北京。基辛格从“后门”进入北京,这次秘密访问直接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堪称外交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后门外交”凸显“外交艺术”
从美国的“后门外交”中不难看到实用主义的影子。这一伴随着美国成长发展而来的本土哲学早已根植干美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之中。基辛格就曾经表示“没有一个国家在日常生活中比美国更务实……”。
实用主义奠基人威廉·詹姆斯提出的真理学说就包括了有用即真理以及真理并非一成不变这样的概念。实用主义注重真理的实效性即现实利益,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将寻求实现“永恒的国家利益”这一原则发挥到了极致。政治现实主义的鼻祖马基雅弗利最早在著名的《君主论》中明确表达了“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原则”。“近代民族国家之父”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同样秉持了这样的思想。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他坚持以“国家利益”而非“宗教认同”决定法国的外交立场。黎塞留认为:“国家利益至上”,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价值,一切手段都是可行的。他的对外政策为法国赢得了三十年战争,并确立了此后200年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纵观美国外交史,我们同样不难看到纵贯其中的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美国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根据外交目标的需要不断变换其外交政策。无论是小布什时期对单边主义的执著,还是奥巴马政府表现出对多边主义的拥护,其实质始终都是寻求确保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外交是一门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后门外交”的出现,毫无悬念是受到了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驱使。为了打破外交僵局,美国政府在高调宣布坚持强硬立场的同时,频频在“后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无论“后门外交”取得怎样的成功,外交难题的解决最终必须通过政府之间的正式途径来完成。克林顿等美国政要与朝鲜、缅甸这两个制裁无效的国家进行的“试接触”能够为缓和紧张局势产生怎样的效果,对美国外交战略的长远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